到了近代,西方科技发达,绝对碾压整个世界,多次击败清朝。
这让很多人失去了自信,认为我们东亚人和中国人在种族上不如西方。
但这实际上是对中西历史的一种偏见和极端的看法。
关于这一点,我们从西方传统医学与中医的异同、《黄帝内经》、《希波克拉底文集》的异同中,也能窥见一些向后的线索。
两书的学术地位和基础作用
当看到《黄帝内经》中的“黄帝”二字时,很多人很容易误认为这是黄帝所著的医书。
但事实上,这本书制作得很晚。
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正式成书于西汉,作者应该不止一位。
不过,即便没有黄帝的光环加成,《黄帝内经》的地位依然很高。
许多名人都对《黄帝内经》给予了高度评价。
例如,南怀瑾就曾称赞这本书是一本可以包治百病的书。
诚然,《黄帝内经》中的许多结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甚至是根本错误的,已被后世医学家推翻。
但这毕竟是古代中医的基础工作。
后世许多中医理论都是在本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黄帝内经》出发,我们其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中医的基本思想。
希波克拉底语料库也并不完美。
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医学家之一。
在他出生之前,古希腊的医学还很原始、不发达。
古希腊人生病时,往往更愿意向神灵甚至牧师、巫医寻求帮助。
但到他去世时,古希腊已经成为西方医学的发源地。
人们已经养成了求医的习惯。
同时,希波克拉底也是西方医学的创始人。
著名的体液理论和至今医生们仍需要背诵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都是他首创的。
更巧合的是,《希波克拉底文集》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
这是以希波克拉底之名的集体创造。
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内经》和《文集》都是很好的比较对象。
《黄帝内经》中的解剖学内容
虽然中医一直主张通过调养、服药来自愈。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发展出早期的解剖学。
《黄帝内经》的解剖内容主要集中在灵枢篇。
所谓“支点”,就是关键的中心节点。
精神枢纽是指人神与精神沟通的关键节点。
在《灵枢经脉》一节中,作者明确指出“解剖可见其死”。
人,尤其是士大夫在世时,医生只能依靠外在的方法来探查病情。
但在它们死后,其他人应该允许医生对它们进行解剖。
而且,作者认为人的内部结构极其相似,根据血气的多少将人分为四类。
在《平仁厥骨》和《肠胃》两篇文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他们的解剖学研究成果。
以《平仁绝谷》篇为例。 “平人”就是普通人,“绝谷”就是不吃不喝的意思。
这一段都是关于不吃不喝而死的普通人的解剖结果。
在本节中,作者展示了他们的测量数据。
据说,普通人胃的周长约为1.5英寸,上下长度约为2英尺6英寸。
如果充气的话,可以装2桶食物和一桶半水,总共三桶半。
多余的食物会进入小肠和直肠。
讲完胃,作者详细列出了小肠和直肠的长度、周长、直径和体积。
最终得出人体肠胃的总长度以及人体所能容纳的食物总量。
不仅如此,作者还给出了人不吃饭就会死的理由。
据说肠和胃只有其中之一可以为食物而存在。 人们每天通过进食和排泄来维持肠胃的交替空虚。
这样,阴阳相调,滋养人体的物质就可以通过这样的循环进入人体。
不好的东西就会排出体外。
此外,在骨长篇中,《黄帝内经》作者还详细列出了人体骨骼的长短以及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关系。
据说当时正常身高的人头围约为26英寸,胸围为45英寸,腰围为42英寸,发际线到头顶的距离为2英寸等。非常详细。
这些数据正确吗?
不太正确。
因为《黄帝内经》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逐渐形成的。
周、秦、汉人对本书的贡献都很大。
然而,周、秦、汉统治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
例如,周代的一英尺约为20厘米,汉代的一英尺约为22厘米。
不同时期的作者可能根据当时的度量衡写下了不同的章节。
但有些东西不受度量衡的影响。
这就是比例。
《灵枢》篇中记载的食道与消化道的比例与现代医学解剖学得出的比例基本一致。
这证明《黄帝内经》的作者确实进行了大量的解剖实验,并不是凭空捏造数据。
《内经》与《文集》的解剖差异
与此同时,西方也发展了解剖学。
但从《文集》的内容来看,中西解剖学的差异相当明显。
例如,中西解剖学的侧重点完全不同。
《内经》的解剖,归根结底是为针灸服务的。
因此,《黄帝内经》把解剖学的重点放在了穴位上。
希望为肺、肺的理论找到解剖学基础,同时帮助后世医家快速找到穴位。
《希波克拉底文集》中的解剖内容颇为“好奇”。
它似乎并不想服务于某种理论,而只是想了解人体的结构。
我真的很喜欢将人体的解剖结构与动物的解剖结构进行比较。
例如,在《神病论》中,作者详细描述了人的大脑,认为人的大脑在结构上与某些动物的大脑结构相似。
此外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是什么,选集的作者似乎特别喜欢描述人体的详细结构和各个关节的运动。
例如,作者描述了骨骼可以在运动关节附近“相遇”。
骨头本身也可以旋转。
《内经》与《文集》侧重点的不同,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技术和观念的差异。
我国是农业大国,经常需要丈量土地、计算粮食数量。
所以中国数学的趣味在于测量。
强项在于计算体积和体积。 解剖时,重点往往集中在长度、周长、体积、体积等指标上。
古希腊是海洋文明,最常见的事情就是绘制海图、寻找便捷的海上航线、设计性能优良的船舶。
因此,他们的兴趣在于几何,他们的强项在于描述空间状态和寻找相互关系。
因此,《文集》将解剖学的重点放在描述人体各结构之间的几何关系以及各结构本身的特征上。
相似但不同的医学理论
中国和西方都擅长哲学,世界各地的医学往往都带有一点巫术和神性。
因此,无论是《内经》还是《文集》,作者都试图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来解释疾病这样的“非常形而上的东西”。
《黄帝内经》的作者选择了源自阴阳学派的五行阴阳学说。
该理论认为,不同的方向和颜色对应着五行中不同的“行”。
五行相辅相成,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国家、宇宙、王朝。
《黄帝内经》接受了这一理论,将脏腑、体、窍、志的数量限制为五,并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五行医学理论。
这个理论极其复杂,以五元素之一的土为例。
地对应的脏腑是脾,对应的窍是口,对应的体是肉,对应的意志是思维。
除此之外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是什么,还有声、色、季节、方向、变化、能量、生命、变化等一堆相应的内容。
而且,这些内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四行及阴阳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俗话说,一举一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真正掌握这种复杂的哲学医学理论确实很难。
西方哲学医学理论要简单得多。
这就是四种体液的理论。
根据四种体液,人体中有四种体液:血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粘液。
一旦这些津液缺乏、过多或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人体就会生病、不舒服。
他们还为四种体液安排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许多哲学特性。
例如,黑胆汁多的人情绪低落,容易患伤寒、疟疾等。
如果你想调解,就必须安排病人催吐。
《文集》的作者甚至认为,不同年龄的人,会受不同体液的支配。
总结
中医在古代其实是占主导地位的。
因为中医的很多特色理论,如五行抽象思维、事前预防措施、护理治疗方法等,在古代都是行之有效的。
相比之下,古代西方医学因过于强调手术和观察人体结构而受到批评。
然而到了近代,西方率先发明了显微镜、X光机等现代观察仪器,使西医能够更细致地观察人体结构。 注重观察人体结构已成为一种优势。
中医因过于抽象、过于注重五行阴阳理论而受到批评。
其实,这不仅仅是中医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古代科学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观察现象、总结经验,而不主动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早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中医只有复古又创新、保守又开明、积极扬弃,才能在西医主导的医学界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参考
《黄帝内经》
《希波克拉底集》
《神农本草》
《唐本草》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