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众多海外品牌退出中国市场,行业融资额减半。
“现在看来,每一年似乎都是更加困难的一年,今年的市场情况更加糟糕,我们的通讯预算被削减了一半。” 一位美容行业人士报道了此事。
今年,一批抓住机遇的国内美妆品牌脱颖而出。 比如汉书借势短视频风潮起飞,珀莱雅利用品牌元素拿下双11大满贯。 然而,尽管“国货崛起”已经成为大家认可的新趋势,但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中国美妆行业正在经历严冬期。
宜兰商务统计了今年行业的关店、融资、挂牌等多方位的数据,并试图进行总结。 今年谁将黯然离开美容行业? 谁受到资本青睐? 未来美容市场的趋势在哪里?
一
化妆品企业生存率不足一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亿元,同比增长7.2%。 其中,化妆品零售总额3843亿元,同比增长4.7%; 11月化妆品零售总额548亿元,同比下降3.5%,增速低于大盘。
与化妆品零售总额缓慢增长并行的是大量门店关门。
宜兰工商搜索使用关键词“美妆”发现,5328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化妆品企业出现注册状态异常,包括“注销、撤销、注销、停业、破产、清算、责令关闭”等。
也就是说,生存周期不足一年的化妆品企业有5000多家。
就在本月,两家知名化妆品企业面临破产清算。 一个是单品销售额过亿元的护肤品牌泽萍母公司上海华一美化妆品有限公司(简称“华一美”),另一个是杭州博物馆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美妆护肤网,美容产品集合店 Only Write 的母公司。 有限公司
据宜兰商业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11家国内知名化妆品品牌宣布关店/停业。 11家海外知名品牌宣布关闭旗舰店/退出中国市场。
总体来说,彩妆是整个美妆行业受影响最大的品类。 共有5个国产化妆品品牌停止运营,7个海外化妆品品牌退出中国市场。
清研智能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彩妆市场规模为766.47亿元,同比增长10.4%。 然而,复苏的市场却被大量新品牌抢占。 国际各大化妆品品牌云集的淘宝和京东,其化妆品品类GMV同比分别下降6.1%和22.1%,疲态尽显。
不过,与部分新晋国货化妆品品牌生意惨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双11天猫化妆品榜单上,彩糖、花西子、毛戈平、花芝芝等国货化妆品品牌均跻身成交额前20名。 在化妆品行业,龙头品牌的虹吸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今年以来,不少日韩品牌也被挡在中国市场之外。 此次统计中,今年有7个日韩品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其中5个是化妆品品牌。
宜兰商业观察发现,今年关店的美妆品牌均走平价路线。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工程执行主任袁帅表示,美妆市场本来就竞争激烈,品牌需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求差异化和竞争。 一定要创新、有科技,否则很难生存。 平价化妆品是一个门槛较低的赛道,抗风险能力会比较弱。
二
资金投入到功能上
据宜兰商业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包括美妆品牌、原材料厂商、美妆平台和代理商在内,2023年国内美妆行业共发生49笔融资,其中近40笔融资流向原材料制造商。
显然,合成生物学成为今年美妆行业最受资本青睐的赛道,已有17笔融资与合成生物学相关。 同时,今年的49笔融资中,有近10笔近亿元以上的融资集中在合成生物公司。
事实上,有很多合成生物学相关的公司成立时间还不到三年。 例如,2021年成立的武汉禾生科技、一如科技、元一生物、昂立圣生物,以及2022年成立的微新生物、以诺科等。
多位美妆企业研发人员告诉宜兰财经,这是因为,一方面,现有的化妆品原料存在批次差异大、动植物提取困难、产量低等痛点。 合成生物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成本并提高产品批次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合成生物学技术满足了当前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国家政策层面对合成生物学给予了更大的支持。
华恒生物董事长郭恒华表示,“合成生物产业未来潜力无限,当前产业才刚刚起步。”
处于合成生物技术前沿的是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公司。 Frost & 数据显示,到2027年,中国胶原蛋白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738亿元,其中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规模为1083亿元,占比62.3%。
就在2022年11月4日,“重组胶原第一股”橘子生物在港交所上市。 旗下品牌可芙美一度成为热门单品,在天猫、京东多个子品类中排名靠前。 销量TOP1。
国际美容巨头和国内领先美容集团也加大了对重组胶原蛋白的关注。 例如,欧莱雅近期发布的新品小米锅2.0面霜主打金博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 Freda也在2023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峰会上正式宣布进军胶原蛋白医美赛道。
不过,部分美容研发人员对这项技术仍持保守看法。 在他们看来,透明质酸的生物合成技术已经足够成熟。 虽然重组胶原蛋白有很大的技术想象空间,但要转化为业务,真正实现营收和盈利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除合成生物技术领域外,医美护肤品牌、纯美化妆品及少数护肤品牌也获得了不同金额的融资。 总体来看,2023年融资趋势仍将是效益导向。
三
上市难
2023年,美妆行业将面临“上市难”的问题。
截至目前,今年共有7家美容个护企业成功上市,其中深交所2家、北交所2家、上交所1家、港股美股各1家。 与2021年的12家、2022年的7家相比,今年上市的美妆企业数量不减反增,IPO形势依然严峻。
成功在A股上市的包括以“医美面膜”为消费者所熟知的福尔佳、冷酸灵母公司登康牙科、国内唯一拥有重组胶原蛋白注射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等。中国并被欧莱雅上市看好的金博生物、号称第一婴幼儿公司、第一驱蚊公司的润本生物、第一氨基酸原料公司无锡晶海。
以富嘉和登康齿科为例,富嘉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2年,富嘉营收从3.73亿元增长至17.69亿元,五年内累计营收超过67亿元。 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其毛利率几乎始终保持在80%左右的高位。
登康齿科在牙膏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仅牙膏线下销售渠道中,登康齿科2021年零售额市场份额占比为6.83%,销售市场份额占比为9.95%。 在行业中排名第四,在本土品牌中排名第二。 2022年,登康齿科延续此前稳健增长态势,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3.13亿元和1.35亿元,同比增长14.95%和13.25%。
同年,毛戈平、Miss Skin、母公司欢雅、美容OEM公司巴威有限公司、美容代理运营商、原材料公司 等6家公司入驻。 IPO接连暂停。
其中,据宜兰商业此前分析,作为IPO重点业主的毛戈平可能因过于依赖品牌、研发投入低、没有自建化妆品生产线而缺乏竞争力; 环亚科技过于依赖屈臣氏等线下渠道,公司未来收入增长难以保证,线上渠道仍存在建设周期长等问题。 总体来看,几家暂停IPO的公司仍然存在明显的短板。
贝恩公司全球产品战略咨询总监潘军认为,美妆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盈利模式单一可能是其难以上市的原因。
当然,相关政策的收紧也是导致美妆企业上市困难的一大因素。 今年8月27日美妆护肤网,证监会宣布将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逐步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动态平衡; 严格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必须投资于主营业务,严格限制多元化经营。 投资。 显然,美妆企业要想成功上市,需要建立更深层次的核心技术壁垒。
总体来看,关店数量的增加和融资金额的减少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美妆行业仍在经历寒冬。 但即便如此,以合成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细分赛道依然逆势而上,功效性和可持续性将在未来创造更多想象和可能性。 同时,技术门槛低的企业仍将被大量淘汰。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