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6年下半年,希拉里和特朗普在电视上争执不下。 太平洋彼岸的义乌商人同样着急。
投票日前夕,CNN公布民意调查结果:希拉里的支持率为49%,高于特朗普的44%。 一些支持者开始提前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的诞生。
支援道具订单持续流向义乌。 忙碌的中国老板们挤进狭窄的一米见方的店里签收货物,结果发现了一个谜团:失败者可能不是特朗普。
不久之后,义乌人的预言成真,“义乌指数”的概念应运而生。
这些学历不高的商人一夜之间变成掌握真实民意调查的“选举专家”。 此后的岁月里,人们总是把目光投向义乌小镇,向堆积如山的小商品求算命。
今年大选前,就有记者早早就守在店门口。 根据卖支持旗的数据,商人李庆祥向联合早报坚定地宣布了自己的结论:“当然是特朗普赢了”。 这篇报道也干脆用了“义乌指数揭秘美国大选”的标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义乌商人都这么豪爽。 不久前,一位接受采访的义乌老板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店里的一款新品——印有“TRUMP 2020”的棒球帽,有五种颜色可供选择,价格合理。
但当被问及特朗普和拜登谁获胜的机会更大时,他突然像电视上的政治专家一样说道:“我不能告诉你。”
“无中生有”的义乌神话
有人测算,如果在每个商店门前停留三分钟,逛完义乌国际商贸城大约需要一整年的时间。 生生不息的小商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转速表。
对于当地人来说,这个40年来不断扩大的市场无疑是一台巨大的致富机器。 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曾给出一个粗略的数据:商品贸易的繁荣,在义乌催生了1000名亿万富翁、5万名千万富翁。
回溯40多年前,义乌人最初走街串巷、追逐财富的原因,只是一个“穷”字。 这种告别贫困的决心,赋予了义乌商人灵活的策略和果断的作风。
“浪莎不仅有魅力。” 整个1996年,张柏芝用这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语告诉观众,只要穿上浪莎丝袜,她就会像她一样年轻、时尚。
当时,中国袜业因缺乏资金和技术而陷入无望的低价竞争。 在义乌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一双袜子的价格甚至还不如给别人洗鞋子。
凭借这则仅5秒的广告,浪莎一下子在碎片化、无序的市场中占据了领先地位。 凭借央视史上首支袜子广告,这个从义乌起步的小品牌一跃进军中高端市场。
作为浪莎创始人三兄弟之一的翁荣金万万没想到,自己早年的经历竟然成为了几年后电视剧《鸡毛飞上天》的素材。
电视剧一开始,张译饰演的陈江河就提出将机器全部更换为昂贵的单针电子提花机。 没有人支持这样的风险。 最终,陈江河宁愿自己掏钱更换机器——在上海的一家外贸店里,他亲眼看到过一双可以卖到12元天价的进口袜子。 如果你想生存,你就必须做出选择。
有观众感叹,这是典型的“义乌时刻”,义乌的崛起之路上还有很多类似的节点。
刚刚经历时代巨变的人们不敢轻举妄动,生怕有一天风向会改变。 “这个时候,只有能嗅到风向的鸡毛,才能飞上天空。”
现实中,翁荣金和浪莎的冒险经历比电视剧中更加大胆。 推出电视广告的同一年,翁荣金引进了1000台当时最先进的意大利袜机,比国产设备贵七倍。
这项投资让浪莎损失了几乎所有的营运资金,但也让每个工人的生产率比同行高出数十倍。 由此,浪莎完成了从小作坊到全球“袜业之王”的关键一步。
袜子之王、拉链之王、气球之王……义乌的故事有很多传奇。 但正如翁荣金最初因为袜子利润薄而选择袜子行业一样,“从小事做起”才是这些财富神话的核心。
“吸管大王”楼忠平涉足行业几十年,把小吸管变成了大生意。 他的双吸管占全球市场的30%。 楼忠平很早就立下规矩:每个客户的订单数量不得超过总生产量的3%。
时间证明了他的远见。 面对多重金融危机,分散风险的做法,让双通一次次化险为夷。
“一分钱可以养死人,一分钱可以饿死人。” 生意无所谓,职业无贵贱之分。 这是义乌人的经营理念。 如果你要问这个想法的由来,义乌人可能会告诉你:“人,在极度贫困的时候,自然会想办法活下去。”
当第一批义乌人拿起扁担,摇动拨浪鼓,走过山路街道,用家里酿造的红糖换取鸡毛时,一股强大的商业力量化作东风,慢慢地掀起了鸡毛。 。
“两肩担万事,一双糖能变十八年;走遍山岭,过好日子过年。” 拣货员是义乌最早的流动摊贩,他还连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毛细血管。
义乌人脱贫的信念尤为坚定。 因此,当改革开放的机遇来临时,哪怕松散的缝隙中只有一线曙光,他们也抓住了机遇。
1978年夏天,《红楼梦》在义乌重映。 那时,距离义乌人上次看古装电影已经过去了十年。 观众纷至沓来,即使每天有五场演出,座位依然座无虚席。
当然,一部100分钟的电影是不够的。 剧院门前有推着自行车的孩子在兜售《红楼梦》周边产品。 鲍代柴的照片和明信片一一呈现,极为罕见。
这些孩子的供养者是27岁的何海梅。 她本来是为了生计才开始经商的,但三天之内她竟然赚到了150块钱的巨款,这是她丈夫近半年工资的总和。
何海梅顿时有了信心,打算认真继续做小生意。 三年后,她存下了惊人的5万元积蓄; 三十多年后,她作为商人代表,将创业时使用的拨浪鼓作为纪念品送给了总理。
当然,义乌人的生意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1980年,强制县政府试探性地发放了7000多张“小百货商店出售糖果换鸡毛和脂肪的临时许可证”,立即被报道为资本主义的温床。
“农民不能弃耕经商”,“市场贸易不能分销工业产品”,“个人不能批发销售”。 各种禁令一夜之间落在了义乌人民的头上。
市场关门了,农村妇女冯爱倩又来到了家里。 1982年的一个晚上,她路过县政府大院时,偶然遇见了新“县爷爷”谢高华。
性格直言不讳的冯爱谦立即上前制止谢书记,“求他一个说法”:“你怎么这么辛苦卖别针、鞋带、纽扣,成了‘资本主义的尾巴’” ?”
她兴奋极了,冯爱谦递给秘书一根烟。 当时,谢书记以3.5分的价格抽到了蓝西湖,冯爱谦以1.7分的价格抽到了重九。 秘书很自然地接过烟,冯爱谦觉得他会帮大家解决问题。
“出了问题我会承担责任,我宁愿不惹麻烦。” 1982年,谢高华顶住压力,在义乌县稠城镇开设了小型百货市场,成为义乌第一代市场。 冯爱谦还获得了义乌许可证第0001号。
告别了流浪商人流落街头的时代,义乌商人走进了市场。 在日复一日的喧嚣中,小镇加速了腾飞。
继1984年底第二代公路市场开业后,1986年第三代大型混凝土市场开业,到1992年第四代篁园市场已位居全国市场第一。
2002年,义乌第五代市场建成。 原来的路边摊和大棚变成了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座容纳20万人、5万家商铺的巨大建筑。 从第 1 区到第 5 区单程需要 5.5 公里。
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高梦然这样形容义乌的城市面貌:与大多数城市不同,义乌很少有封闭的单位社区。 各处散落着六层左右的小楼,每栋楼的一楼都可能是一家批发商。 市场或仓库。
市场早已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 与其说市场位于城市,不如说城市是一个大市场。
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义乌的GDP就超过了很多三线城市。 2019年,义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121元,是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两倍多。 这座令人难以置信的城市终于从贫穷之地变成了富裕之城。
四十年过去了,熙熙攘攘的小商品市场分明就像一个巨大的橱窗,展示着无数如何致富的例子,记录着中国人对财富的想象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广州:潮流不等待后来者
如果说义乌的发展夹杂着诸多偶然因素,那么远在1200公里之外的广州,就是伟大时代选择的贸易之地。
早上六点钟闹钟响了,恩恩赶紧起身出门。 她必须在七点三十分之前到达十三行批发市场的新中华大厦。
每天这个时候,十三排热闹的街道就成了新一季的时装秀场。 来自广州各地衣着时尚的姑娘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 只要你站一会儿,你就知道现在流行什么面料、什么元素。
如果7:30之前不开门,就会被罚款。 这条规则考验的是一个优秀店主的基本素质。 毕竟,潮流永远不会等待迟到者。
恩恩经营着一家时尚的韩国服装摊位。 她之所以选择十三行作为自己服装生意的起点,是因为她看中了这里相对较低的成本和丰富的机会。
到达门店后,首先接待前来下单的顾客。
“大家都是来看货的,包括二级批发市场、实体店,甚至是自己开了连锁品牌店的,他们没有工厂可以生产,所以就从这里进货,贴上自己的标签。 ”。
如果仓库有库存,可以直接发货。 如果有新的布局,需要重新下订单,下午就得去布料批发市场了。
“这里十个摊位,五个是赔钱的,两个是稳定的,三个是赚钱的。” 恩恩总结道,只有服务好每一位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才能在十三行生存下去。
有些摊位忙得不可开交,甚至请女孩帮忙,包括穿衣、拍摄图案、学习与顾客沟通、了解流行趋势等。 他们必须做一切事情。 很快,他们中的一个就会成为下一个摊位的老板,就像恩恩一样。 在这个“国产快时尚”的源头,类似的白手起家的故事每天都在流传。
自1998年新中国大厦启用以来,每天都有数千吨服装从这里流向世界各地。 开发流行新款的能力是十三线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有时在面料市场上,你会发现某种面料随处可见,它是热门单品。比如扎染,今年就特别流行。” 恩恩表示,对于经验丰富的摊主来说,流行信号无处不在。
十三行的店主们对热销这个词并不陌生。 早在20世纪90年代,当移动互联网还很遥远的时候,市场上就流传着一种临时拼贴杂志,里面收录了当日服装的“热门单品”。
每天早上,都会推出分品类的“潮流服饰精选”。 裙子、上衣、套装,日系、韩系、欧美系……最新款式的图片从各个网站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卖给摊主。 这种不太正式的出版物甚至比服装卖得更好。
据恩恩介绍,如果出现爆款,整栋楼乃至整个广州市场都会知道,市面上的很多版本都会莫名其妙地变得一样。
她自己也经常在网上买日韩版或者流行款,回来做简单的修改,但变化并不算太大,因为流行款都是“爆款”。
以最低的价格追赶潮流,是十三行不可替代的优势。 早年,只要20元,你就可以在这里买到在其他地方买不到的新款。
下午两点多,新中国大厦关门了。 恩恩从西向东穿过闷热的广州城,赶到珠江南岸的中大布料市场。 她得抓紧时间把早上订单的布料下单,然后再找车运到工厂。 三点三十分和早上七点三十分一样重要。 时间转瞬即逝。 “如果你下单晚了杭州美妆批发市场,你就拿不到货了。”
从更高的角度看,十三行并不是广州服装产业的唯一中心,而更像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全国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以及大型辅料市场、服装厂、皮具交易市场,以及连接各个摊位的仓库和物流点——完整的产业链分布在全市,支撑着广州成为商业中心首都。
“广东海关是唯一剩下的对外贸易口岸了。” 自数百年前那道遥远的圣旨起,广州就承担起了贸易中介的使命。 改革开放初期,华侨、资本、技术、淘金者率先涌入,这座城市再次站在了前列。
1986年,“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特殊口号自然选择了南大门广州。 国庆节当天,广州火车站广场上空亮起了8个大字。
此后的三十四年,广场上的人潮起起落落,周边的广告牌一次次变幻,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广州的批发市场诞生了无数“冒险家”,与市场搏斗。浪潮。
新京报采访了一位来自扬州的“第一代打工仔”。 他在家乡一家国营服装厂当学徒,每月收入120元。 他因为老乡的一句“广州好”而南迁。 在广东,包括加班费在内,工资比原来增长了六倍。
身穿短裤、T恤、港式服饰的潮流男女,编织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最早生活画卷。
同样关注广州的还有大洋彼岸的美国学者沃格尔。 回忆起20世纪80年代初访问广州的印象,沃格尔写道:“很容易分辨出街上的年轻人是香港人还是当地人,因为他们的衣着和表情是如此不同。”
那时的沃格尔根本没有注意到,逊色于香港的广州已经悄然引领了全国服装潮流,成为了中国年轻人眼中的时尚之都。 北京动物园、杭州四季青、上海七浦路……全国多个城市都开设了广州风格的服装批发市场。
当时,有媒体记录了一件从广州出发的衣服的旅程:一大早就从十三行批发市场打包发货,最晚7点就会由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签收。第二天早上一点。
一种全新的服装潮流最快一天就能从广州到达北京。
著名的“东飘”几乎是一代北京人的启蒙之地。 售价20元至30元的T恤、售价不到100元的夹克、最新款的电子手表,都便宜得出奇。
不仅年轻男女从北京各个角落涌向东飘,希望用最少的钱买到最时尚的服装,不少明星也成为了“东飘族”的成员。 据说范冰冰经常去东票购物。 衣服可以砍价到原来300元衣服价格的一半以下。 郎平还被拍到为女儿挑选牛仔裤。
懂行的人会告诉你,只有早去才能找到好货,所以有很多人天黑就起床去买衣服。 每个月为了不花太多钱,可以穿最流行的款式,哪怕是和大牌混搭。 这就是服装批发市场的魅力。
沿着京广线,批发市场一路北上,攻城略地。 商品社会的发展使农民变成了小企业主,出现了新的个体经营阶层。 即使经营规模很小,很多小商户的收入也远高于普通员工。
沃格尔后来将他对广东省的长期考察汇编成《领先一步》。 他提到:
“相当一部分个体户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相当于干部最高工资的几倍,月收入几百元的个体户也不少。”
虽然暴富的个体工商主最初受到了很多偏见,但他们穿时髦衣服、去高档餐厅、看视频、骑摩托车、旅游的生活最终还是令人羡慕的,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 力量。
然而,以上传说都已成为过去。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服装批发市场不再是引领潮流的市场。
晚上十一点、十二点,向工厂下了订单,确定了新车型选型后,恩恩终于下班了。 “服装行业的市场节奏太快了。” 一个人撑一摊子被压垮是很正常的事。
除了韩国时尚服装,Een也尝试过制作棉麻服装,目前正在为一个品牌担任设计师。 但没有人能够准确把握下一个趋势。
深圳,不仅仅是华强北
从地图上看,深圳和广州仅一箭之遥,但说到批发市场,两个城市的风格却截然不同——从十三排骑楼到100多公里外的南海之滨,一切都是崭新的。
1991年,正在国务院直属机构做政策研究的程亦木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很不合理的决定——他要放弃公务员的工作,一辈子搬到遥远的深圳。
派出所里,搬迁户口的警察手里拿着印章,看着他说:这印章一旦掉了,你的北京户口就没有了。
时至今日,程亦木也无法判断,“不愿意就放弃国务院公务员的身份”,转身进入另一种充满变数的生活,是否是更好的选择。
但对于进入体制八年、当时感到有些无聊的他来说,代表着市场经济和活力的深圳却是值得期待的。
离开京城,程亦木将自己的命运与这座只有十几年历史的城市绑定在一起。 他定居在当时名气不大的华强北。
四十年前,深南大道还是一片荒地。 /解码深圳·华强北
在程忆木的记忆中,当时的华强北是一个纯粹的工业区,几乎没有什么生活气息。 “华强北汽车站当时叫电子厂,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打车花了很长时间才到。上班的时候街上没什么人,但下班后街上就到处都是上班族和上班族,唯一热闹的地方就是赛格电子市场。”
这座年轻的城市才运行了十年,对于未来的想象还很模糊。
如今淹没在高楼林立的深圳电子大厦,在当时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地标建筑。 1981年,这座20层、高69.9米的建筑破土动工,成为深圳建筑史上的第一座建筑。
经济特区的名号已经传遍全国,但很多人面对杂草丛生的池塘却拿不定主意。 当地人用自行车作为第一批“冒险家”的代号,称他们“飞鸽”多,“永久”少——飞鸽产于天津,永久产于上海。
中国香港的商人也不确定彼岸的风向。 据说,当时有人用望远镜每天观察电子大厦的建设进度,并将其视为经济开放的标志。
但程一木觉得这个描述有些夸张,因为当时深圳周围还是广阔的平原,从香港落马洲就可以直接看到电子大厦,不需要望远镜。
电子大楼成为改革决心的象征。 /解码深圳·华强北
毫无疑问,电子大楼的落成意义重大。 无论是深圳民众还是外商,都对特区的发展抱有初步信心。 就连新成立的深圳电视台也每天以电子大厦作为开播画面。
华强北首先活跃的是音像制品。 华强北路、深南大道销售的大量卡带机、收音机、电子表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对于仍然过着靠票补给生活的内陆居民来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卡式录音机行业年产量已达1000万台,占全国的60%。 百货商店老板经常把钱装在麻袋里提货,他们生产多少单位就拿走多少单位。
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体制转型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程一木解释说,当计划经济还是主要经济模式时,电子配件的供应完全按照电子部的计划进行。 对于深圳企业来说,如果不纳入计划,部分电子元器件的进口将成为问题。
针对这一瓶颈,时任深圳电子集团董事长马福源回忆起他在日本参观的秋叶原电子市场。 那里电子元件种类繁多,商店林立,热闹得就像一个果菜市场。
为什么与中国香港一江之隔的深圳不能打造一个类似的电子元器件市场,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供应商和客户都能在这里找到他们想要的原装配套零部件呢?
就这样,赛格广场看似偶然的出现,最终成为中国电子产业链市场化平台的起点。
赛格、华强、新亚……电子制造业的发展与电子配套元器件的需求相互促进增长。 当华强广场新楼竣工并发售时,6万平方米的商铺在三个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 如果你抢到一张店铺登记表,你手里就有五万元了。
广东人把转让费称为茶费。 那时候,有人光靠“茶费”就能赚钱。 市场极度紧张,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喝得起这杯茶。 普通店铺的茶叶价格为7万至8万元,值得上新闻的茶叶价格为16.8万元。
BP机、手机、DVD、MP3、手机、电脑……电子产品一代又一代的普及,给了华强北每一个突围的机会。 2008年,华强北荣获“中国电子第一街”称号。 当时北京中关村不服气。
程亦木是华强北申办这一称号的主要参与者。 “中关村只能说是零售为主,但华强北是一个全产业链的电子市场。” 他认为,正是原产地市场的属性,让华强北迎来了巅峰期。
当时,华强北有商场700多家,日客流量近百万,年销售额260亿元,从业人员多达13万人。 有的摊主一天能赚几百万。 全球手机出货量超过2亿部左右,其中华强北占1亿部。
可以说,华强北的一切繁荣都离不开一项科技。 它不仅点燃了华强北的光芒,也预示着未来的困难——
2003年,联发科技提供了一体化芯片解决方案。 一夜之间,手机制造变成了“非常简单”的生意。 厂家只需安装电池和外壳,手机即可出厂。 技术壁垒崩塌,组装机器遍地开花,华强北黄金时代的背后却是两个不光彩的人物:山寨。
萨诺《2013年中国山寨手机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华强北就有5000多家山寨手机商户,无论你想要多卡、多时间、多系统,这里的手机一应俱全。
《天下网商》记录了当时华强北一家店老板的经营模式:三星新推出的W899手机售价13999元,但他这里的山寨机只要1000元,外观甚至功能都一模一样,但质量稍差。 。
每天都有山寨厂商打造出全新的山寨手机,完整的生产供应链给深圳数码产品行业带来了短暂的繁荣。 欣喜若狂的人们还不知道这种繁荣的代价是什么。
2017年9月13日,X的新闻发布会如期举行。 此时,距离第一代苹果智能手机发布已经过去了十年。
十年的时间足以颠覆一个行业。 4G取代3G,功能手机早已失去商机,芯片集成技术无处发挥。 政府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逐渐加大,但品牌手机的价格却不断下降。 华强北5000家山寨手机公司的消失,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但新时代总会催生新模式,华强北也在与产业一起变革。
2017年9月13日凌晨,X正式对外发布。 不少客商看到刚刚结束的发布会,立即嗅到了商机。 他们预感到X会受欢迎。 第二天大批买家涌入之前,华强北的商家就已经到处寻找模具和供应商,假货甚至比正品还要快。
华强北甚至一度成为山寨的代名词。
华强北一座名为飞扬时代的大楼开始被誉为全球最大的二手交易中心。 二手手机也有不屑链。 如果在保修期内出现故障,需要官方售后服务更换手机,堪称二手货中的珍品。 接下来,它将是一部新手机,一部漂亮的手机,一朵小花和一朵大花,而且价值也将随之而来。 较低的水平。
在智能手机时代,的忙碌并没有消失。 从美国收集的手机大量聚集在香港,并通过香港向提供,然后从摊位流向各个级别的零售市场。 Apple 销售,智能硬件设备甚至 Live广播都取代了以前的模仿机业务。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少地提到了诸如“领先”和“前沿”之类的词。
成木说,的下降是由于其期望不足所致。 作为电子组件中心的地位保持不变。 甚至有一个夸张的说法,即在华氏木中的交通拥堵可能会在中国组成市场引起价格冲击。
故事的后半部分
从前
从土壤中生长的Yiwu似乎“一无所有”,但它的业务敏锐度使鸡羽毛在绝望的情况下飞入天空,并且在特殊背景中维持的政治和商业关系也可以据说是贫瘠土地的意外礼物。
香港中文大学的麦戈尔登教授提出,伊乌(Yiwu)是“低端全球化”的中心之一。 “在Yiwu开展业务非常灵活。您可以保持价格低廉,而店主不会拒绝您,但他会让您成为一种不如商店样品质量的产品。” 这就是Yiwu老板所说的中国人民的智慧。
作为贸易资本,广州以其包容性的态度和探索决心,使人们在转型开始时感到了深刻的系统性变化。
他们可以在没有土地和工作单位的情况下生存的信号使人们接一个地向南移动以拥抱新的工作机会,而商品和劳动力开始再次自由流动。
当出现在世界面前时,深圳的技术力量已经准备好起飞。 与其他城市不同,深圳可以说是企业和经济,然后是一个城市。
回顾过去,小商品,轻型行业和电子技术正是过去40年来三个城市,广州和深圳的工业升级的粗略记录。
但是目前,通往财富的道路似乎不再顺利。
多年后,有些人将的损失归因于地铁站的建设。 从2012年开始杭州美妆批发市场,这条道路已封闭了三年。 在围绕建筑工地的同时,它还阻止了国内外商人。
但是这个原因显然太肤浅了。 实际上,在这些“错过”的年份中,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的两个行业已经集成,该行业也经历了基本的变化。 中美国贸易摩擦引发的“芯片战争”使中国人民注意国内筹码之间的差距。 面对这场艰难的战斗,不再是需要加紧战斗的人。
华为,腾讯,dji,byd ...从软件到硬件,深圳都孵化了无数创新的公司,但与繁华的无关。 从 North到 ,不到20公里的距离跨越了两个整个时代。
在资本和技术的支持下,批发市场老板依靠的“信息差距”不再存在。 我们很难简单地判断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我们只能从第一批波浪中收获资本并顺利退出。 之后,今天的批发市场在中国人民的生活顺序中变得极为普遍,改变命运的希望变得越来越苗条。
从这些批发市场看来,我们可以轻松地捕捉“前浪”一代的财富轨迹,但是我们看不到与“近波”相关的未来。
在深圳,看到年轻人对公务员考试的热情,辞职并上班的郑Yimu忍不住了。
在广州,年轻的恩恩离开了,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留在越来越荒芜的第13条线上,坚持那些不太遥不可及的传统。 他们都清楚地知道,今天的13条线不再被视为流行先驱。
在Yiwu,在父母的摊位中长大的那一代人站在Yiwu职业和工业工业学院前,他们仍然会相信“骑自行车骑自行车并驾驶宝马”的梦想会来真的?
去年,在Yiwu的当地论坛上,网民发布:我听说某个地方即将被拆除,薪酬为每平方米数万。 有些人一夜之间价值数千万。 在引人注目的主题下,它充满了网民的热烈讨论。
时代已经转弯。 在高科技和巨人时代,普通中国人民对财富的想象再次变得平庸。
结尾
批发市场仍然有财富机会吗?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