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汉服文化是体现儒家礼仪服饰制度的文化总和。 它贯穿西周至明代的儒家书史体系,并体现在祭祀服装、宫廷服装、公共服装、休闲服装及配饰上。 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而是由衣服、冠、盖、鞋、饰物等组成的整体礼仪体系。汉服文化从三皇五帝一直延续到现在(被迫中断)清朝)。 这是一种非常成熟且自成一体的文化,已经存在了数千年。 当代,汉服文化逐渐复兴。
玲,什么是汉服?
“汉服”又称汉衣馆、汉装、华服。 一般来说,是指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 汉服的定义不仅限于汉代的服饰,而必须是汉族的传统服饰。 旗袍、马褂等满族服饰也属于传统服饰,但不属于“汉服”的范畴。 另外,“汉服”的本质是包括冠、头饰、鞋子、配饰等在内的完整的服装体系,而不仅仅局限于衣服。
形状
汉服的服装结构从上到下分为领、襟、衽、衽、裾、袖、袍、带、袍十个部分。 前后对称,就是说制作时取两块等长的布料,分别对折,作为前门襟和后裾,缝制背面的中缝。 如果前面没有插角,则是直领双排扣衬衫; 若另取一块布,剪成两衩,分别缝在左右翻领上,则称为斜领右衩衫。 各部分的形状也复杂多样:常见的领子有直领、圆领、立领、方领和平领; 常见的翻领有大翻领和双翻领; 常见的裙子有连体百褶裙、交叉裙、百褶裙。 裙子和马脸裙; 常见的袖子有箭袖、直袖、琵琶袖、宽袖等。
除了衣服之外,服装和配饰的种类也很多。 第一件衣服指的是头饰。 成年男子常佩戴冠、围巾、帽子等作为头饰。 造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冠形、弓形、扶头形等。 妇女所戴的头饰有八种,分别是钗、梳子、钗、花笙、步腰、金丹、珠花、乐子。 配饰主要有:玉器、丝巾、袜子、香囊、皮带、玉带、飞蛇等。
装饰品
服装的图案具有装饰性和点缀性,也具有深刻的寓意。 汉族传统服饰多采用动物、植物、几何图案。 动植物的描绘一般细腻、栩栩如生,几何图形则规则、对称。 常见图案有:双鱼报喜、麒麟童子、四合一如意、鱼跃荷塘、五谷丰登、绣球狮子、八宝跑兔等。
颜色
由于政治文化的影响,传统汉服的色彩在古代有严格的区分。 古人所理解的世界是由绿、赤、黄、黑、白五种颜色组成的,称为五正色,极其高贵。 其他颜色都是和谐色,由五种主色组成,称为“中间色”。 当今社会,由于不再有阶层划分的限制,汉服的色彩搭配也变得更加随意,颜色的种类也增多了。 常见的颜色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来自b站陈初九的汉服版《生僻字》。
内涵
“天人合一”的形式与内涵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 其对生活理想的理念和追求体现在汉服的设计中,代表了汉服的深层内涵和外在美学。 汉服的结构以“上衣下衣”为原则,形似天地。 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大自然得知,清晨,天色尚黑,天黑,上衣如天,故用黑色; 大地是黄色的,下衣是大地的,衣服的颜色是黄色的,以表达对比。 祭祀天地。 汉服中有很多细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比如汉服的宽袖口代表天道和谐; 汉服的深衣体现了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 正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赋予了汉服独特的意义。
“五行”、“五色”的色彩内涵
色彩对于服装的审美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汉服的色彩不仅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而且体现了其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汉服的色彩与自然变化相协调。 早在西汉时期,皇帝就遵循四个季节,采用四个季节的色彩,形成“四时衣”。 东汉时,沿袭五行思想,改为“五季”,对应五行的五种颜色。 汉服春绿、夏红、季节夏黄、秋白、冬黑,遵循五行五色体系,一直沿用至清代,体现了中华民族顺应天道、师法自然的精神。从而达到“自然工作”与“人工工作”完全统一的状态。 汉服的“五色”与阴阳五行的重要关系,使人类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相协调,体现了汉服的审美内涵。
“温柔温柔”的“中和”之美
汉服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把事物的意义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汉服的服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仪;二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仪。 二是反映人的地位和行为; 三是追求审美内涵。 汉服将艺术形式中的各种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中性之美”。
一、汉服的发展历史
起源形成
距今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发展了原始农业和纺织工业,并开始用亚麻制作衣服。 黄帝的妻子嫘祖后来发明了养蚕和纺丝技术。 人们的衣服越来越齐全,汉服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 西周时期,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了以“皇帝冠服”为中心的张衣制度。
周朝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服饰上百家思想的影响,诸侯的服饰和习俗逐渐分化,产生了《慎衣》。 什么是深衣? 孔正一在《礼记·深衣》中说:“故名深衣,因上衣与下衣不相通。此深衣与下衣相通,被子深,故谓之深衣。” “深衣制度其实是古代服装之首。深衣的领导团体服装不仅体现在其制度形式上古代服装式样,而且是各级普遍使用的。从时间上来说,它流行的时间最长。”冠服制度被纳入“以礼治国”的范围,成为礼仪的一种表现,从此,中国的冠服制度日趋细化。
明式深色衣服
发展和成长
后汉明帝参考三朝、秦朝的服饰制度,建立了以冠、帽为主要区别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 整体风格端庄、典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自然洒脱、飘逸疏逸的特点。
唐代的服饰是承上启下的,法定常服和常服同时并存。 法定服装是指传统的正式服装,而休闲服装也称为公务服装,是在一般正式场合穿着的服装。 到了唐朝,穿彩衣的习俗已经成为一种制度,许多平民都穿白色的衣服。 唐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裙、衫、裤等,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装款式。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隋唐旧制。 但由于宋代长期的内忧外患以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朴素、严谨、含蓄。
文艺复兴与衰落
元代时期,长衣统称为袍服。 南北风格差异不大,但用料质量和品质却存在巨大差距。 明朝建国之初,他们曾试图消除元代蒙古服饰制度对汉服的影响,“复衣冠于唐制”,但未能全面推行。 明朝时期,棉花开始流行,普通百姓的衣料有所改善。 明代官员的主要头饰沿袭了宋元时期的服头式样,略有差异,而普通百姓的服饰则基本继承了传统服饰式样。 明朝时期,除了过去普通百姓戴的帽子外,朱元璋还亲自制定了两种全国发行、士民通用的帽子,即六合一统一帽和四方平顶巾。
为了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维护满洲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实行“剃发更衣”。 穿汉服、扎发的,将受到重罪处罚。 满人入关后,命汉人剃发更衣,“衣冠尊本朝之制”。 结果,清朝两百多年来,汉族男子服饰基本都是以满族服饰为蓝本,后来的旗袍、袍子、马褂等都是在满族服饰基础上的改进和发展,而不是满族服饰。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 。
2、汉服的复兴
概述:21世纪初,在中国国力崛起、经济全球化、部分汉族大国思想觉醒的背景下,以青年群体为主体,以再现中国传统服饰为出发点清政府统治汉服之前,从而复兴中国。 传统文化。
2002年前后,鉴于人们普遍认为唐装(即满族风格的旗袍、马褂)是汉族服饰,许多有识之士力图正本清源,努力恢复满族之前的汉族传统服饰。清朝时期。 同年2月14日,陕西网友华夏血在新浪船舶知识在线军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失落的文明——汉族服饰》的帖子。 两年内点击量超过30万,并被国内外多家网站转载。 该网站唤醒了一大批有识之士投身民间汉服的复兴。
2003年11月22日,王乐天先生将汉族传统服饰摆上街头,再次引起了中国大陆及整个华人世界各界人士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汉族的关注。服装。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张从兴偶然看到这些照片,并据此写了一篇报道。 这篇文章也成为第一篇报道汉服的文章,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王乐天的举动广为流传,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热潮。
王乐天汉服街拍
参加汉服活动的大部分是70后、80后、90后,其中以80后、90后为主。 核心力量是年轻白领和初中、高中、大学生。 近年来,2000年后出生的人逐渐加入进来,成为汉服的生力军。 与此同时,不少受亲友影响的儿童和中老年人也纷纷加入。 准确地说,汉服是一种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兴趣,支持和复兴传统文化的行动。 以复兴汉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影响大众进而弘扬传统文化。 与会者认为,汉服是当前时期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形态之一。 目前重要的网络基地主要是汉服论坛和汉服贴吧。
图:伦敦街头穿着汉服的中国女孩
三、汉服复兴面临的问题
汉服与汉服文化
随着汉服的复兴,针对汉服爱好者的批评也不少。 相当一部分的批评在于很多汉服爱好者不了解汉服的内涵。 被批评的人大多是刚接触汉服的人或者年轻的学生古代服装式样,而批评他们的人往往是他们的家长或者看热闹的网友。 很多人因为汉服问题与他人发生争执,逐渐对汉服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逐渐成为批评汉服的群体中的一员。
但穿汉服就一定要了解汉服文化吗? 不懂文化就穿汉服有问题吗? 也许不会。 很多人接触汉服只是因为古装电影中的某个角色,因为网络上的某个推送,或者是因为在朋友圈看到别人发的某张照片,被汉服的美所吸引。汉服; 或者因为好奇。 ,逐渐结识汉服,成为一名汉服爱好者。 虽然他们可能不明白汉服的内涵,但他们的喜爱却是发自内心的。 汉服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但不应该批评那些无知的人。
汉服是文化的体现。 它是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产物。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历史的演变和民族的融合。 如今,汉服更多地是一种个人的服饰选择,或者说是一种时尚潮流。 汉服不应该被赋予太多或太重的内涵,以免它不能像其他服装一样正常穿着。
另外,对于汉服爱好者来说,虽然汉服蕴藏着深厚的文化,但穿着汉服上街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穿汉服并不等于文化素养高。 更多的只是个人对服装的选择。 当然,我们不应该低估汉服背后的文化内涵,但我们也不需要刻意用它来提升自己。
汉服、古装、影楼服装
汉服的复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人,市场上汉服款式多样、价格相差悬殊,着实让人眼花缭乱。 很多商家打着“仙女服饰”、“影视剧同款”的旗号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问题。 古装剧和网络平台上流行的演员穿的古代仙女服装是真正的汉服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影视剧中使用的服装都是古装,而古装现在有两层含义。 一种是像古代服饰,另一种是影视剧开发时杂乱随意的非现代服装,称为古代服饰,通常是根据剧情需要随机设计的服饰。 大多数古装并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衣服,而是艺术化的古装。 古装更偏向于时效性和艺术效果,所以古装不是汉服。 淘宝上的热门单品大多也是古装类型,因为它们的设计很多地方都没有遵循汉服的传统造型。 它们只注重观赏价值,不注重实用性和文化性,更没有历史的厚重。 感觉。 汉服作为一种民族服装,既不是完全模仿古代服饰,也不是随意的表现。 相反,它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是一样的。 作为一种民族服饰文化,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外在形象。 它源于周朝的礼制。 从明朝建立到灭亡,每个时代的汉服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但其内在的本质始终贯穿始终。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区分汉服、影楼服装和古装呢? 汉服的设计有自己的体系,传承了几千年。 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交叉领右下摆和系带隐形纽扣。 同时辅以直领、金属纽扣等。什么是右手领? 交领是指衣服左右前襟交叉的衽,本义是衣服的翻领。 左前襟盖住右腋系带,右襟盖在里面,称为右襟。 反之,则称为左吉。 清代刘保南说:“仲夏礼服皆在右”。 很多影楼服装、古装,包括山寨汉服,都是在左边,这和汉服正好相反。 隐形扣花边是什么意思? 鞋带是“隐藏扣”。 汉服的哲学是顺应自然,用镂空制作流苏来连接衣服的各个部分。 几乎没有纽扣,更不用说拉链、按扣等了。汉服的裙子大多是系带的,不使用松紧带、纽扣、拉链。
汉服与现代服装
随着汉服的兴起,汉服已经成为很多汉服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日常着装。 近两年,新闻频频报道穿着汉服上班或应聘的故事。 网友对此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穿衣打扮是个人自由的事情,穿汉服上班没有什么问题;有的人则认为穿汉服是个人自由的事情。 还有人认为汉服在职场是一种奇怪的着装,对于公司形象和个人形象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那么,汉服与现代服装的分界线在哪里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一位华府社的同学。 以下是她的回答:
“很多人对汉服都有一个刻板印象,好像就一定是长衣大袖,一定是仙气十足。但事实并非如此,汉服最根本的是它的造型。如果造型是对了,面料、图案可以做成的东西有很多,汉服和所谓现代服装的融合程度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其实衣服是按照形式来穿的,就像你不会穿一样散步时会穿晚礼服,参加仪式也不会穿拖鞋。所以这个不管是不是汉服,日常穿一件白色的开胸衫,就会和白色一模一样。当然,如果某些场合有明确规定,比如只能穿西装,那就按照他们的规定来。”
正如她所说,适当取决于场合。 至于没有特殊规定的地方,如何着装搭配自然是别人的自由,作为旁观者也没有必要去评判。 支持者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鼓励他们,而不支持者可以视而不见,尊重别人的选择自由。
当然,为了方便起见,我个人建议上班或者上学的汉服爱好者选择通勤比较方便的汉服,或者选择一些汉服与现代服饰的搭配,比如:立领短衫来代替普通白衬衫、纯色马面、短上衣搭配裙子、长裙搭配连衣裙等,穿汉服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穿全套。 只要形状对了,还可以有很多变化。 如今,很多网络博主都会分享一些自己的汉服搭配策略,爱好者可以学习一些更适合自己情况的搭配风格。
b站up主李谷吉正在推荐一些日常通勤的汉服混搭方式。 图中小图为马脸裙搭配短上衣。
四、汉服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穿汉服已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潮流。 汉服爱好者喜欢互相称呼“老乡”。 他们以汉服为渠道,与传统文化对话、结交新朋友,逐渐积累文化认同。 如今,汉服不仅是“通袍”圈子里的关键词,也逐渐成为一个新兴产业。 由于一些正品汉服价格较高,且需要较长的定制周期,因此诞生了汉服租赁服务,将汉服出租给那些想体验但又不想购买的人。 此外,汉服租赁、化妆造型服务、摄影服务等汉服线下体验中心也成为流行的商业模式,让消费者充分体验汉服文化。 此外,由于部分汉服产量较小,热门款式发布后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成为限量版,甚至具有收藏价值,从而形成了巨大的二手交易市场。 汉服产业的发展激发了新的消费活力,整个汉服衍生产业的增速甚至大大超过了汉服产业本身。
汉服体验店内景
中国有大礼仪,故称夏; 具有制服之美,故名华。 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展示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数据显示,成都因汉服商户数量、汉服购买力、汉服产业总产值被誉为全国“汉服第一城”。 在繁华的商业区春熙路附近有一条“汉服街”,有直营店、代理店、租赁店。 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2021年中国汉服行业数据调查、用户画像及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汉服爱好者数量达到204.2万人,同比增长72.9%。
汉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其背后蕴藏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如:花丝镶嵌工艺、绒花制作工艺等。以及头饰中使用的丝花制作技术。 等待。 汉服的流行也带动了包括非遗技艺装饰品在内的周边产业链的升级。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然而,出于保护传统技术的目的,当地政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未将其与市场接轨。 如今,他们将这一传统技艺与汉服文化相结合,打造出融入银丝工艺的汉服品牌,为银丝丝绸制作技艺注入了更多新的活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与汉服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潮流。
银丝细工制作流程
后记
与其说汉服是一种文化传承,不如说汉服如今的复兴是一种时尚潮流。 如前所述,汉服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随着汉服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它不会成为逐渐被人们遗忘的东西,也不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本身就是对传统的保护。 我们不应该赋予它太多的意义,让它变得太沉重、太烦人。 其中,最简单、最质朴的“美”或许才是我们最应该记住的。
文字| 魏玉林、邱思源
图片| 来自网络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