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五周年即将到来。 本地产业加速、科技创新活跃的种种迹象表明,大湾区正在加速形成新生产力。
人是新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新生产力的崛起自然意味着人力资本的创新。 因此,新的人才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制胜的关键。 其中,高校担负着为大湾区不断聚集和培养新型人才的责任。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大学应该如何定义、招募和培养新型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探索了一个样本。 建校一年多来,学校现有教师近240人,其中90%以上在海外(含港澳台地区)获得博士学位。 自建校以来,科大(广州)校长倪明轩每周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寻找和对接人才,宣传学校的科研环境、薪资福利、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会澳门大湾区。
倪明轩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以数字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高需求。 “为了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枢纽-学域’结构取代传统的学科结构,促进跨学科碰撞; 学校通过多序列师资招聘等措施,探索“产学研共同答疑”的产教融合模式。
受访者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轩供图
以“枢纽-学域”结构实现学科交叉建设
南方财经:加快形成新生产力,大学肩负着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要任务。 从大学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新质量生产力”?
倪明轩:新质量生产力具有高效率、高质量的突出特点。 它是一种基于技术创新的生产力。 它摆脱了传统高能耗的增长路径,符合数字时代更加融合的特征。
其中,人民是新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生产力产生中最积极、最决定性的活动主体。 没有人力资本的崛起,就没有新的生产力。 总而言之,新型人才是产生新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大学需要肩负起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
南方财经:面对AIGC等新技术,为了持续为社会提供新的生产力,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哪些挑战? 科大(广州)如何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倪明轩:以数字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智能制造等趋势。 AIGC等公司的诞生,将这一趋势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人是科技革命的决定性因素。 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颠覆性影响,目前如火如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是如此。 我们发现,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那些创造更多价值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整合数字技术和专业知识。
这反过来又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我们需要具有突破边界意识和“端到端”思维的人才,能够将技术、产品、数据、流程和客户体验整合并形成一个体系。 对于高校来说,人才需求的变化意味着教育方式也需要改变。 因此,通过跨学科的培养模式打破知识的界限,让学生从不同的知识视角认识和理解问题,培养更多具有复杂学科背景的人才至关重要。
对此,科大此前曾做过多次尝试,率先成立了跨学科课程事务办公室,现已升级并更名为“跨学科学院”。 然而,在传统的学科结构和绩效评价指标结构下,跨学科合作的意愿始终无法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 因此,科大(广州)在科大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建立“枢纽-学域”的学术架构,推动跨学科科学研究,招收不同背景的学生,应对世界面临的复杂挑战和重大问题。 ,培养创新人才。
“枢纽”的形象就是将不同学科的人才、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汇聚、融合、碰撞、再发散,寻求复杂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现科学与工程的融合、工程与工程的交叉、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医学与工程的融合等等。 目前,科大(广州)拥有以硬科技为主的功能中心,包括先进材料、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微电子、可持续能源与环境等; 它还拥有一个专注于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的信息中心。 、数据科学与分析、物联网、计算媒体与艺术; 有一个以“打造融合离散技术的研究平台”为使命的系统枢纽广州美妆智库,还有一个以“科技赋能社会发展”为核心的社会枢纽。 尤其是今年刚刚设立的“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术领域,融合了绿色政策、绿色金融、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等领域。
这种新的跨学科学术结构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共同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 依托科大扎实的基础学科研究,在“科大一体、两校互补”的框架下,科大(广州)和科大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联合指导研究生。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项目式教学方式鼓励跨学科的学术活动,通过项目还原复杂的行业问题,培养学生“端到端”的思维。 目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70%的学生来自理工科背景,30%来自非理工科背景。 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共同组成项目团队,碰撞产生的火花比纯工科生活跃得多。
同时,学校也积极拥抱新技术。 在法律法规框架内,科大(广州)是中国大陆第一所全面推广校园使用的大学。 鼓励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积极掌握和应用这一重要工具。 例如,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改革英语教育,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的实用性。
多序列师资引进促进产教融合
南方财经:据了解,您担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时,肩负着“创新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的使命。 传统高等教育目前面临哪些缺陷和改进空间?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想要培养什么样的高端人才?
倪明轩:当前,传统大学教育面临关键技术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短板。 在此背景下,需要加快转型,满足新生产力涌现的人才需求。 创新一直是科大最强大的DNA。
约十年来,香港科技大学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为创业学生提供启动资金、开设实验室、提供优秀教师指导……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孵化了大疆创新、云舟智能等一批高科技企业。 科大创业生态圈逐渐形成,带动更多毕业生创业,为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赋能。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不仅继承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创新基因,还在人才培养上不断探索和探索。 我们希望培养的高端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四种能力。 一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发现、提出、探索新问题; 第二,除了专业能力强外,还要具备跨学科融合的能力; 第三,即时学习的能力; 最后,要有动手能力和执行能力。
因此广州美妆智库,我们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例如,“红鸟硕士项目”,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被安排了基于模型的系统设计、批判性思维、数字素养等必修课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第一学期结束后,学生开始选择专业并专门从事研究课题。
南方财经: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面向全球招聘优秀人才。 从招聘公告来看,具有满足大湾区产业需求、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 目前,科大(广州)在招聘教师时看重哪些素质? 学校在广纳贤才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倪明轩:科大在招聘时强调破除“四标准”倾向,看重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质量和影响力。 例如,学生是否能够高效吸收知识并激发创新思维,是否有创新的研究方法或新课程,是否有跨学科研究或与行业合作的经验……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去年9月在广州南沙正式开学,但相关招聘工作早在2021年就已启动。人才招聘一直是我们花最多精力的工作。 在招聘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全球招聘,在海外开展广泛宣传,积极寻找和招聘各领域人才。 学校专门成立学术人才引进委员会,以高标准、严格程序确保人才引进质量。
招聘期间,我几乎每天都通过电话或网络与人才进行交流,向他们介绍学校的科研环境、薪资福利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才招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现有教师近240人,其中90%以上为海外人才。 未来两年,我们计划每年从全球招聘100名教师,并希望招募更多人才来到科大(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
南方财经:丰富的工业底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优势之一。 大学与行业如何共同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科大(广州)在产教融合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倪明轩:大湾区良好的产业生态,为吸引人才、推动科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大湾区,大学和产业具有良好的优势互补:前者可以满足后者的技术需求,后者可以为前者提供数据和场景。 双方可以探索“产业提出问题,产学研共同答疑”的合作模式,共同培育未来产业。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湾区企业与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
在产教融合方面,科大(广州)也做出了很多尝试,包括与广州地铁等中央和地方重点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人才,聘请行业“实用教授”,打造与企业联合实验室、共同攻关科技难题等。
我们观察到,大学年轻教师往往存在“学术优秀但行业经验不足”的问题。 行业内的优秀人才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比如我们聘请了原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全科,他现在是学校的总工程师、实践教授。 他在学术分享中提到了许多实际问题和大型项目推进中的成功经验,对于帮助青年教师开阔视野、促进产学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