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妇女编织独龙毯
2016年8月,北京,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节。 云南省选编的新傣剧《稻安人》讲述了民族英雄稻安人的故事。 傣族剪纸、傣拳、象足鼓、孔雀拳、孔雀舞等也在剧中完美呈现,精美绝伦。 ; 另一档节目《梦幻七彩云南》则将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舞美技术相结合,内容包括孔雀舞、壮族坡雅歌书、傈僳族阿奇木卦、景颇木脑纵歌、布朗弹唱、彝族等。 烟盒舞……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让人目不暇接。
演出最后,各少数民族演员用本民族语言表达了对民族团结的美好祝愿,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也让见惯了盛况、世界名事的北京观众兴奋不已。 获奖者名单在演出闭幕式上揭晓。 两部参赛作品分别获得最佳表演奖和话剧银奖。
这只是云南民族文化无穷魅力和巨大影响力的一个缩影。
每个人都欣赏自己的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我们分享同样的美。
近年来藏族养生文化,云南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过程中,扎根深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持续繁荣发展,正在实现从民族文化强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转变。 文化强省的历史性转型,为建设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伟大成就,与省委、省政府为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密不可分。 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实施,资金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参加本次会议的云南省代表团副团长、省民宗委主任李思明在发布会上表示现场采访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繁荣发展的秘密。
(一)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源、民族和谐的灵魂。” 云南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标志,也是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和润滑剂。 催化剂、粘合剂。 长期以来,云南培育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多元一体、包容和谐的民族文化,成为当之无愧的活生生的民族文化博览园,气象万千、气势磅礴。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云南各民族以亲和、尊重、欣赏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断兼收并蓄,创造了追求自由、爱国主义、诚实友善、和谐共处,形成各民族价值体系。 文化共生、共同繁荣、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必须积极扶持和发展。” 云南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批示,始终遵循“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和“多元一体、和谐发展”的理念,努力建设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把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繁荣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贯彻保护优先、抢救优先、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注重其真实性、完整性和传承性; 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和先进文化的适应性,把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政策引导、宣传教育、文艺创作、民俗传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群众精神文化之中创作活动等,真可谓“一年四季鲜花满园”。
在推进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云南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先后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云南省少数民族保护条例》、《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等地方性政策法规,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2010年起,省财政每年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 从2011年起,每年设立1500万元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专项资金; 省文化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产业办也设立了专项资金。 “十二五”期间,仅省民宗委就投入民族文化建设项目1.95亿元。
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传承人的作用至关重要。 云南省对全省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人进行了大规模普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保护名录。 截至2015年底,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590个,其中国家级90个,省级197个,国家(市)级2881个,县(区)级5417个; 萨尔傣族剪纸和藏族史诗图案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全省已认定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908人,其中国家级69人,省级1016人,州市级970人,县级1853人; 2016年起国家级传承人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万元。 从政府到民间,积极推动学校与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和设施的共建和共享。 建立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场所,并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展传承培训。 云南民族大学专门开设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 保护高校课堂,支持云南民族大学、曲靖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红河学院等高校和众多中小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为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全省在15个州、市的64个县(市、区)设有幼儿园358所、小学1253所、初中21所。
阿诗玛的创世史诗、彝族海菜调、傣族陶艺、藏式锅房、彝族刺绣、白族扎染、傈僳族民歌……这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都通过传承基地的建立得到保护。 发展。 目前,全省有66个少数民族村寨被列为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大理、迪庆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使云南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省份。 截至2016年,在两轮“百万万”示范建设工程中,全省共安排实施了650个特色村落建设项目,让每一个曾经居住过的民族都有了自己的特色村落,其中41个已被国家指定。 民委列入全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落,66个被列为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在民族法律制度和政策框架内,云南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继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千里边境文化走廊工程等重大工程后,“十三五”期间,我省继续组织实施民族文化“双百工程”,投入资金每年2000万元,总计1亿元。 重点支持100个促进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的优质项目,培养100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秀人才,带动全省民族文化创意转化和创新发展。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文物古籍抢救、收藏和保护、少数民族博物馆建设等也是重点实施的项目。 按照项目与项目融为一体、以项目促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工程,实施民俗风情计划和文化示范村建设工程,造福人民群众多年来,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 2013年以来,省民宗委还启动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致力于打造全面、权威的民族文化资源收藏、保护、展示、推广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互联网分享云南少数民族。 文化之美。
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称号当之无愧。 全省有不可移动文物古迹14704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0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村、镇)81个。 全省博物馆数量已达84个(不含民间博物馆),初步建立了类型丰富、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 博物馆藏品50万余件(套),大部分属于少数民族历史文物。 云南民族博物馆建成20多年,至今仍是全国最大的专业民族博物馆。 近年来,全省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古代文献3万余册(册)、口述古籍1万余种,翻译、编译出版少数民族古籍500余种4000余册。等少数民族文字古籍47部。 纳西东巴古籍入选国家珍稀古籍名录,15个少数民族口述文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纳西东巴古籍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120多个少数民族传统艺术门类、560多个民族民间歌舞音乐节目受到保护。 收集整理了2万多首民族歌曲、1500多首民族舞蹈、300多种民族器乐、2000多部民族戏剧(含地方戏曲)。 有230多个民族节日和300多个传统体育项目。
平台建设至关重要。 多年来,云南努力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造条件,搭建越来越多的平台。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上海云南艺术周等备受瞩目的活动和演出,必将有来自云南的精彩表演; 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马奖”颁奖、少数民族戏剧演出、少数民族舞蹈比赛等活动中,云南屡创佳绩。 在省内,云南已成功举办10场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场省级少数民族文艺演出、9场民族民间歌舞音乐演出。 目前,全省出版发行14个民族、18种文字的各类图书、6种文字的报纸、3种文字的期刊。 民间出版物有230多种,年印刷总量152.4万余册(份、盒)。 、张),普通类全国第一; 出版民间语言音像制品12种,广播电台(站)25个少数民族语言节目。
(二)
缪斯爱云南。 美丽、神奇、多样的彩云之南,一直是一片充满灵性和活力的土地。 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香巴拉”,是世人向往的地方。
过去,《五朵金花》、《阿诗玛》、《芦笙情歌》等优秀影片风靡全国。 近日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锻刀》再次登顶全国同期收视榜首,掀起了又一波“云南热”。 继《花瑶情歌》、《碑上残梦》、《花瑶新娘》、《木府风云》、《金凤凰花开》等在国际上获奖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之后,近年拍摄了《茶颂》、《刀安人》、《独龙》。 《高德荣之子》《杜鹃红》《人生美好的一天》《边城》《舞动传奇》《铁血英雄之路》等优秀主旋律影视作品作品屡屡吹出“云南风格”。 “云南题材”、“云南影视”在国内影视界引起震动,已成长为云南最具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的文化业态。
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哈尼古歌》是中国馆唯一驻场演出。 演出超过1000场,吸引超过100万人次观看。 成为本届世博会上收视率最高、最具特色、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节目之一。 《印象云南》蕴含和升华了云南各民族音乐舞蹈的精髓,早已成为国内外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脍炙人口的经典。 此外还有《云南之声》、《丽水金沙》、《印象丽江》、《诺玛阿米》、《傣秀》、《新雨香巴拉》、《孔雀》、《秘境云南》等雄伟、明亮、精美的大型民族影视歌舞也极大提升了云南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品牌影响力。 难怪,大多数到云南旅游观光的人都会至少观看一场民族歌舞表演藏族养生文化,享受一场民族文化盛宴。
云南文学史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的翻版,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史,更能反映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伟大复兴背景下文学的繁荣。民族复兴逐渐成为现实。 如今,云南2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作家。 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也形成了一批作家; 15个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的作家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全省有7人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最高奖项“马奖”,成为华文写作获奖数量最多的省份; 省作协成员中有近一半是少数民族。 “文学滇军”的整体阵容和活跃创作,呈现出新秀辈出、精品不断涌现的繁荣景象。
一部名为《吴哥的微笑》的音乐歌舞史诗被誉为“代表了柬埔寨的最高水准和水平”,创造了中国演出团体出国演出时间最长、观众人数最多、观众人数最多等多项记录。最高收入。 荣获柬埔寨政府“旅游服务特别贡献奖”,并被列入柬埔寨精品旅游全球推广名单。 这是地处“一带一路”建设交汇点、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前沿的云南实施民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战略的又一成功项目。 。
示范区建设既要配合国家对外总体战略,又要依托区位优势,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为此,云南实施国家文化形象工程,将边境口岸打造成边境居民文化连通、情感交流、信息融合的聚集地; 充分发挥跨境民族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周边国家形成长期交流互动。 有效的机制; 面向国际市场,培育具有鲜明民族地区特色、国际品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统筹促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打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新优势,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新优势。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移。 转型扩大了云南民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引进海外市场的精品剧《辉煌新加坡》《雨林童话》融入了云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彩魅力,在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良好反响和骄人票房成绩; 中国——南亚东南亚艺术周、西双版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艺术节、大理国际电影节、中国临沧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云南广播电视台“跨国春晚”等国际文化活动也相继举办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
云南顺势而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南亚、东南亚文化交流中心,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三)
“留得绿水青山,才能不思乡之情。” 拥有丰富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资源的云南,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动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努力将文化和生态旅游培育成为国家地区的支柱产业,促进民族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通过深度参与文化生态旅游,各族人民不仅能够脱贫致富,还能更加主动、自觉地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风情旅游、体验旅游使云南旅游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2015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281.79亿元,占全省GDP的6.6%。 “十二五”期间,仅大理州就接待国内外游客1.1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94亿元。 云南民族村、傣族泼水节、白族三月街、佤山“摸你的黑”以及大理、丽江、西双版纳、香格里拉等已成为云南特色旅游的金字招牌,“七彩云南”已成为是多彩、和谐、繁荣的民族文化的代名词。 同时,全省培育了7000多家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销售企业,成就了建水紫陶、鹤庆银器、会泽斑铜、永仁石砚、个旧锡器、大理石器等全国知名品牌。 仅鹤庆新华银器村、腾冲莲花玉雕村、石林阿卓地刺绣村、剑川石河木雕村等地的民族工艺品年销售额就超过80亿元。
沧源县以歌舞闻名。 奔放、豪迈的佤族被誉为“能说就能歌、能走就能跳舞”的民族。 近年来,该县民族文化团队多次应邀赴法国、韩国、俄罗斯等国演出。 全县约2000名农民文艺工作者曾到全国10多个省市及主要旅游景区演出。 仅北京欢乐谷、内蒙古响沙湾、海南三亚、深圳锦绣中华等地就有200多人进驻。 原创歌舞《佤族》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也走出国门,成为西盟的文化品牌。 不久前,汇聚沧源原生态文化风情、凝聚佤族千年心路历程的大型原创歌舞剧《族印:斯岗里》在斯岗里大剧院开启预定商演在沧源。 佤族的歌舞和民俗节庆已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沧源的文化和生态旅游也蓬勃发展。 2016年前三季度,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1.69万人次,同比增长35.1%; 旅游收入12.57亿元,同比增长40.6%。
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猛者乡满朗村,傣族慢轮陶艺传承人于楠楠将她50年来积累的手艺传授给全县11个乡镇的数百名村民。通过陶艺制作培训班学习了多年。 旅游纪念品商店出售陶器产品,为傣族妇女致富提供了机会。 迪庆藏族尼西黑陶与慢轮陶有着同样的历史,最受台湾游客喜爱,远销美国、日本、瑞士、印度等国家。
在怒江峡谷深处的福贡县老木登村,怒族、傈僳族等民族文化高度融合。 村民开设了十余家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5万至6万人次。
哈尼族古歌作为一种古老的复调歌唱方式,内容涵盖劳动生活、宗教仪式、伦理道德、婚丧嫁娶等方面,被誉为“哈尼族百科全书”。 哈尼族“摩皮”(哈尼语意为通晓民族文化的智者)朱小河曾忧心忡忡:“村里的年轻人连哈尼话都不会说,更别说唱古歌了。” 为了保护和传承哈尼族。 传统文化,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都在努力:建立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学校,从乡村和当地民族文化传播馆选拔培养传承人,组建演艺团队到省内外乃至周边巡演天下……一时间,哈尼古歌遍地传唱。
在拉祜族聚居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嘉靖乡老大堡村,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 400多名村民中有一半会弹吉他,擅长芦苇舞、摆摆舞、清唱等。 受邀国内外演出。 2013年,村里成立了演艺公司,全体村民入股,主要从事大型实景原生态歌舞表演。 村民们将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文化生态旅游等政策结合起来,走上了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脱贫致富之路。 《快乐拉祜族》、《真的不能放弃》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蜚声省内外。 截至2015年底,他们已演出220余场次,演出收入158万元,给村民分红73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近380万元。 当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314元,比2012年增长63%。《快乐拉祜族》创造了用音乐实现梦想的新传奇。
怒江大峡谷人们载歌载舞
(四)
岁末年初,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精彩亮相,纷纷绽放,总是让我们欣喜连连。
继《云南之声》落户丽江并长驻丽江后,由杨丽萍担任艺术总监、领衔主演的大型史诗舞剧《孔雀冬》拉开了全国巡演的序幕;
上海超级模特大赛半决赛上,不仅有最时尚的意大利雅皮、美式奔放、韩式欧式、中式优雅等风格展示,还有来自佤族、彝族、白族、壮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认可云南独特的服饰习俗,展现民族文化新潮流;
通过舞蹈诗意地展现独龙族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的舞诗剧《独龙情怀》在昆明首演;
高耸的高黎贡山绿树葱茏,浩浩荡荡的怒江两岸樱花盛开。 数万名各族群众和海内外嘉宾齐聚熊熊篝火旁,举杯醇香的杵酒,欣赏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表演、酒歌比赛、保健食品促销、民族民间艺术等。表演。 等待,辞旧迎新,喜迎被誉为“中国最具本土节日品牌”、云南省“十大民族狂欢节”的2016怒江傈僳族“阔氏”文化旅游节;
第四届以“亚洲风情·中国梦·临沧情”和“企业·高端·缅甸”为主题,以“民族品牌、亚洲影响力、世界声音、社会赞誉、经济回报”为主题。 2016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暨第六届临沧边境经贸洽谈会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没有临沧,云南不一样”的魅力;
以“水云萨拉”创意民族服饰秀的精彩绽放,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主线,以“亲诚互利包容、合作共赢”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的人们。 来自南亚、东亚、西欧等18个国家的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再次齐聚西双版纳,共赴美好之约。 2016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民族文化艺术节圆满落幕;
……
这样,云南民族文化大繁荣发展的过程就成为全省各民族相互了解、相爱、珍惜的过程,成为各民族尊重、开放、包容、和谐的过程。 。 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的文化。 在自信和创造力的同时,也不断巩固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尤其令人鼓舞的是,刚刚闭幕的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阐述了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重要内容,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责任。 ”进一步打造民族文化升级版。 这样的顶层设计,才能让源远流长的云南民族文化永葆生机,生生不息!
and comes, the . The red- gulls that spend the in Cuihu Lake in and other will on the path of " home", and the of " " must be " is and ".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