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上海积极推动中医药知识普及进校园、进课堂。 率先编写了面向各年龄段青少年的中医科普系列书籍,并建立了全国首个面向中小学生的中医MOOC科普平台。 开放大中小学实践平台资源,建设校园科普工作站和“百草园”,在众多学生心中播下了中医药的“种子”。
“我们希望通过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和推广力度春天养生的小知识,开展覆盖基础教育全过程的各类校园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生活方式,促进中医药创意创新。中医药文化的变革与创新。 性发育。”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胡宏义说。
校园内有一座“百草园”
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区分吃的谷物和识别周围常见的植物并不容易,很多成年人也可能无法准确识别。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强尾小学,孩子们有自己的“草友”,也有共同的乐园——“百草园”。
孩子们很快就会熟悉这些上海常见的当地草本植物,如铜泉草、阿拉伯草、一年生草等。 在校园里,他们寻找、拍摄自己的“草友”,独立完成了一份校园草的调查报告。 学校将邀请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老师为孩子们做专题报告。
“原来蒲公英也可以入药”“车前草是药用植物”“这种芳香植物是薄荷”专注探索的过程是快乐的。 香甜的玫瑰花不用说,解暑除湿的藿香不用说,橘子、枸杞的性味和功能不用说,只要知道金银花、薄荷、艾条等一些药材就够了。对于“小农”来说足够了,我很享受,并自觉地承担起了“百草园”的日常维护工作。
陈嘉米是强威小学的自然科学老师。 她告诉记者,孩子们对这些草药植物已经逐渐产生了感情和责任,他们的情绪也会随着草药植物的生长而变化。 老师眼中的“调皮孩子”,成为“百草园”的“小农夫”后,他每天都会准时去老师办公室,询问是否需要浇水,并仔细检查百草园的情况。植物。 一片紫苏在他的照料下长出来了。 一定是非常茂盛的。
“不要小看一株小小的植物,它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带领孩子们了解身边常见的药食两用植物,不仅激发他们热爱自然,也在孩子们心中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 陈嘉米说,这也是热爱本草植物的她主动加入学校中医药文化课程建设团队的原因。
多位老师坦言,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向孩子们解释清楚“什么是中医文化”非常困难,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和行为特征。 从理论研究、数据收集到环境改造、课程建设,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 记者了解到,上海中医药大学不仅建有4所大学附属高中、初中、小学,还建立了中药百草园特色示范基地、中药标本陈列室和上海20所中小学中医药技术实验室。 向学生传授中药的常见栽培和应用知识。 许多学生通过“知行合一”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中医文化。
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学科教学
“老师,葫芦真的能治病吗?” 语文课上,年轻老师陈一瑶以成语“悬壶济天下”的讲解为开场,带领学生对葫芦的药用价值进行研究。 自“中医药文化融入课堂”专题启动以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景城中学的老师们就开始了中医药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中医药知识的融入丰富了课堂,传承了文化。
陈亦瑶告诉记者,在学科教学发展过程中,学生努力成为“中医小专家”,积极探索身边的中医知识。 例如,从“陈”字中“老”的含义,我们将其与陈皮联系起来,进而了解陈皮的药用价值。 创新的课堂模式让中医药文化不再远离生活。
赵辉是景城中学的地理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她会有意识地寻找地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探索学科的教育价值。 《淮河上的橘子变成橘子》这堂课看似平常,但其实主题是经过反复思考才确定的。 “目标群体是中小学生春天养生的小知识,不能太难、太枯燥,应该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最好能与地理有机结合,普及中医知识,培养地理素养,提高学习成绩,以应用能力为目的。” 赵慧告诉记者,查资料时,她注意到橘子和橘子的区别,这让她受到启发:《橘子过淮变成橘子》不仅是中学必读的文言故事,还涉及到地理。 橘子在学科上是南北的重要分界线。 同时,橙子也是生活中常见的药材。 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和联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心理“体操”。
“在京城中学,课堂教学已成为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的主渠道。” 景城中学校长孙强说。 学校鼓励教师深挖课程价值,加强学科建设,打造“中医课程”与“课程中医”相结合的模式。 除了六年级开设中医文化课、七年级中医探究课等“中医课程”外,我们还开创性地尝试讲授“课程中医”,即以“中医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文化元素+”构建基础课程一体化课堂教育体系。
开设《红楼梦(药膳)与文学鉴赏》、《中国哲学与中医》、《现代化学与中医》、《中医插画、绘画与现代艺术》等微课程。融入语文、历史、思想政治、化学、美术等学科。 很多学生反映,有了中医元素的课堂变得更有趣了。
“中医药是知识、文化、科学的宝库。 在认知发展最快的中学时期,开展中医特色教学课程,打造科学与人文同步启蒙的综合教学平台。 潜移默化中,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中医药现代化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市医学会会长、国家级校长徐建光表示, “将中医药元素有效融入中小学课程教学,让学科教师融入中医药知识的传播者,达到润物细无声、培养师资队伍的双重效果,这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新尝试。”最近几年。”
据悉,上海中医药大学还成立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活动站,邀请院士、中医药名师主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实验课程。 四年来,吸引了上海600多名高中生参与,并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将中医融入生活方式
在胡宏义看来,当前,向青少年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首先要解决基础教育与理论教育脱节的问题。中医知识。 “中医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传播的方式不仅仅是健康养生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和思维方式的普及。”
为此,上海中医药文化普及重点从知识普及向知行合一转变,从课堂内容叠加向全方位融合转变,从知识学习向文化自信提升转变,通信路径从二维到三维、网络化。 转型。
目前,上海已完成了面向各年龄段青少年的中医科普系列图书的编写,并率先搭建了国内首个面向中小学生的中医MOOC科普平台。 已有超过20万青少年报名学习。 上海中医药大学讲师团队和学生志愿者全心投入“大手牵小手”中医药科普特色校本课程,成为孩子们进入“宝库”的窗口中医。
已举办7年的青少年中医启蒙夏令营深受欢迎。 第一期以“小按摩师”为主题,随后拓展至针灸小试炼、采药制作标本、学习武术长拳等,让孩子们感受中医的魅力。 更让家长认可的是,在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中,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孝道、人文关怀的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教给祖父母和父母。 这样,中医药养生养生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中小学生也从中受益,成为自信、自觉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者。 这样的传递,是徐建光所乐见的。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科技、文化、哲学、思维智慧的结晶。 其在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生产单元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中医知识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应该成为科普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高中生设计的地黄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科研项目也在国际青少年科学与工程竞赛中荣获金奖。 “中医药在科学教育方面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胡宏毅还提出,中医药普及工作一定要取得好成绩。 要了解青少年关心的热点,解决科普队伍参差不齐的问题。 当下社会对健康知识传播有着强烈的需求,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却始终存在“噪音”。 需要更多高校、医院的专业人士加入并发挥科学引领作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这项工作,共同讲好中医“中国故事”。
(记者 严伟琪)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