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两会,超长期特别国债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起,计划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门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今年首次发行1万亿元。 这是我国第四次启动特别国债发行,社会对其发挥“特殊”作用寄予厚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宏观经济政策时提出,要适度加强积极财政政策,提高质量和效率。 财政政策工具箱中将有哪些“法宝”来实现这一政策目标? 特别国债就是其中的重要债务之一。 与普通国债相比,特别国债的发行目标明确,资金用途明确,不计入财政赤字。 同时,发行审批机制和流程也相对灵活。 前三轮特别国债发行主要用于补充四大银行资本金、成立中投公司、抗击疫情等。 可见,特别国债的发行目标明确,针对重点任务或领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次发行特别国债有何不同? 一方面,发行的目的是系统解决建设强国、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的资金问题。 资金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另一方面,“超长期”一词被凸显。 此前发行的特别国债分为中长期和超长期,但这次明确归类为超长期。 期限较长有利于匹配重大项目的长期资金需求。 与上次仅发行一年相比,此次“拟连续发行”,足见政策的连续性和支持性。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利当前、利长远。 从当前来看,我国经济持续复苏基础尚不牢固,有效需求不足。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可以有效刺激投资和消费; 长期来看,超长期特别国债聚焦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建设,能够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可以说,本次特别国债比以往的特别国债更加“特殊”,目标宏伟、期限延长、持续发行。 同时,做好国债发行工作,管理和使用国债资金,充分发挥资金效率,实现政策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加强部门协作和中央地方协作,共同推动这一重要决策的落实。
注重表现。 专项国债资金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保障能力建设,事关高质量发展大局。 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本身必须具有高质量,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要加强资金管理和使用制度建设,加强项目和资金全过程监管,把国债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强政策跟踪落实。 目前,各地正在积极筹划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 要加强前期研究论证,满足投资领域要求,确保项目建设符合实际需要,避免重复建设、精品项目等问题。 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严格控制项目质量,对挪用国债项目资金等问题严肃问责。
重新组合。 今年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加大力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协调运用各类财政政策工具,打出有力有效的“组合拳”。 加之新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赤字率拟调整至3%,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赤字达到4.06万亿元; 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 此外,2023年四季度新增发行的1万亿元国债大部分将在今年使用。 随着政策力度加大、投资规模加大,各类资金要根据各类资金的性质和用途,统筹管理和使用。 要避免“抓眉毛、抓胡子”,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注重合作。 通过发行国债产品筹集资金,将对市场流动性产生一定影响,造成短期供给压力。 因此,有必要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特别是央行提供一定的流动性支持,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促进特别国债的顺利发行。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 凭借资金精准高效投入,超长期特别国债将发挥“特殊”作用,有力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曾金华)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