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xmsouhu 来源:xmsouhu
2023-08-28 12:19:13
原标题:全力呵护特殊孩子健康发展
在惠州市儿童福利院康教区,孩子们放学后在保育员的照顾下吃晚饭。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每天放学,护理员第一时间让患有地中海贫血的孩子吃药。
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每天早上7时15分,一辆中巴车从惠州市儿童福利院(康教区)准时出发,送这里的孩子们去上学。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中巴车一站一停,把他们宁静送到学校。
同一时间,在近半小时车程外的惠州市儿童福利院(康养区),保育员们已经开始帮残障儿童喂食早饭了。因为他们许多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一个孩子喂完也得花上十多分钟。
这一幕幕是惠州市推进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养育工作的生动缩影。今年1月,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大亚湾区4个县(区)儿童福利机构的72名儿童顺利移交至惠州市儿童福利院,并新设立市儿童福利院康教区,专门安顿正在上学的孩子,全市孤弃儿童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社会工作实现一体化发展。
接下来,惠州将有序推进惠城区、惠阳区儿童福利机构孤弃儿童的移交安顿工作;进一步理顺未成年人掩护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县(区)儿童福利机构向未成年人掩护救助机构转型。
●南方日报记者 于蕾
“一对一家长” 康教区孤弃儿童有了“爸爸妈妈”
上周六,红花湖畔的惠州市儿童福利院(康教区)里,不时传出悠扬的音乐声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一群特殊儿童在载歌载舞和趣味游戏中,提前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小舞和其他5名女孩子穿上绿粉相间的纱裙,共同演出了一支古典舞。演出结束,她第一时间望向观众席里的“一对一家长”蔡建平。在如愿以偿地收到“爸爸”的肯定后,她笑脸盈盈地走下了舞台。
这让身为惠州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的蔡建平倍感欣慰。“她刚来的时候,人一多就会紧张会哭,现在都能上台演出了。”在蔡建平看来,这些向好的变革得益于集中养育工作的推进和“一对一家长”机制的落实。
据悉,今年1月上旬,惠州市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养育孤弃儿童工作迈出实质性第一步。来自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大亚湾区儿童福利机构的72名儿童,被统一移交至位于惠城区马安镇的惠州市儿童福利院,至此市级集中养育孤弃儿童数量到达111人。
为了更好地统筹园地、教育等资源,惠州市儿童福利院还在市未成年人救助掩护中心(下称“市未保中心”)大楼设立了康教区,一层楼专门安顿20名正在上学的、基本具备自理能力的孩子。同时,市儿童福利院选派了13名工作人员进驻康教区,并与市未保中心融合组建新的工作团队,全力保障在读儿童的生活照料、学习教育、医疗康复等。
不外,面对新的环境,任何人都需要一定的适应周期,更别提这些从小在福利机构长大、尚未成年的孩子了。或是哭着嚷着要回去,或是封闭自己不与外界接触,或是格外的调皮作怪,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和恐慌。
如何应对这一个个棘手的难题,呵护孤弃儿童的心理健康?康教区给出的答案是“陪伴”。蔡建平说,孩子们刚来的时候,工作人员放弃了休假,天天带着他们出去玩培养感情;新学期开学后,便逐步试行“一对一家长”制度,每名骨干人员与一名孩子结对,担当孩子家长的角色,不但协助进行日常的学业辅导,也尽量弥补他们亲情上的缺失。
时间一天天过去,陪伴的力量慢慢显现:过去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开始变得懂事文静,曾一个星期被老师投诉四五次的男生逐渐融入学校生活,起初对外界布满防备的女孩越来越依赖康教区的工作人员……最近,孩子们就读的其中一所小学的校长,也特意跟蔡建平反馈:“自从搞了‘一对一’,学生的改变很大,不会总跟同学打斗,上课也不会走来走去了。”
别的,康教区还配置了专门车辆,每天早中晚摆设2名工作人员随车接送孩子们上下学;同时,积极链接惠州市巴蜀商会、惠州市女企业家协会、惠州市音乐家协会等社会资源,完善厨房、餐厅、图书室等配套设施,培养儿童兴趣喜好,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县区选派保育员 资助康养区孤残儿童渡过融合期
距康教区20公里外,隐匿在马安镇田野乡间的,便是惠州市儿童福利院的总部,也是目前孤弃儿童市级集中养育康养区的所在地。除了那20名读书的孩子,另外91名存在差别水平身体或精神障碍、不具备自理能力的儿童,便生活在这里。
儿童福利院里有一栋4层高、层层装有防护窗的建筑,是专门养育孤残儿童的地方。原来这里一楼设有医务室、活动室,二三楼分别是男童和女童的住宿生活区,四楼是特殊教育部;今年初,为了迎接来自4个县(区)儿童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福利院将一楼的活动室也改成了住宿区,安顿了19名全瘫儿童。
与康教区孩子们生机勃勃的模样差别,康养区的孩子大多像是温室里经不住风雨的花,需要24小时全方位的照料。他们之中,有的常年瘫痪、躺在床铺上,连坐起来都做不到;有的明明已经十几岁了,但由于体质虚弱、肌肉萎缩,看起来仍像个几岁的小孩;有的完全没有语言功能,总是一个人蹲在走廊的墙壁旁,呜呜地呻吟着……
对他们而言,比起心理调适,身体调适显得更为重要。“刚移交过来的时候,生活环境、饮食方式发生改变,不少孩子会出现水土不平,最多的时候一天差不多有20个小孩住院。”惠州市儿童福利院院长邹颖隆介绍。
为此,惠州市民政局邀请了省妇幼保健院医疗专家及康复矫形专家开展“送医送教”上门服务,对转移安顿到康养区的孩子进行诊疗,并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实施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同时,从县(区)福利机构选派20余名儿童保育员到市儿童福利院,在康养区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儿童融合期交接,从作息时间、身体特点、饮食习惯等方面做好每个孩子的护理交接工作。
高雪群原本是博罗县社会福利院儿童部的保育员,她一路陪伴这群孤残儿童进行融合,并最终留在了市儿童福利院。如今,她和其他保育员三人一组负责一楼全瘫儿童的护理工作,从一天四餐的喂饭到一天两次的洗澡,从日复一日的肢体推拿到推着孩子外出活动,全方位去做好日常护理照料。
“因为以前有两年的护理经验,所以只要弄清楚小孩的习惯特点,照顾新的孩子也很快能上手。”高雪群说,她们在融合期的主要工作就是跟新接手的保育员交代清楚小孩的特性,资助孩子平稳健康过渡。像她在博罗负责照顾的两岁孩子,最初就曾因为怕生变得特别黏人,每天都要她抱着才气睡觉。
“不忍心啊……”正是由于这样的怜悯之心,高雪群即便每次回家要搭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她还是选择留在了市儿童福利院工作。现在,约有10名像高雪群这样来自县(区)福利机构的儿童保育员留了下来,继续照顾这群孤残孩子。
经过悉心的养育照料和医疗康复训练,惠州市儿童福利院保育部部长钟小丽发现孩子们正变得越来越好。“原来只能喝奶粉的现在可以吃打坏的饭菜了,身体也长高变得有力了;原来躺着不能动的经过这段时间的康复推拿,可以坐起来了。”钟小丽说,虽然由于疾病或残障,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可能有很大的好转,但儿童福利机构要努力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
加快内部床位改造 推进惠城惠阳82名儿童移交安顿工作
一个个孤弃儿童更阳光的笑脸、更健壮的体魄,是惠州市推进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养育工作的生动写照。这场全国范围的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养育改革,也正是为了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优质资源,呵护未成年人健康发展。
此前,惠州共有7个儿童福利机构,除了市儿童福利院,全市7个县(区)只有仲恺高新区没有单独设置儿童福利机构或在社会福利院设立儿童部。近些年,随着新增弃婴弃童数量不停减少,儿童福利机构数量多、分布散、资源浪费严重、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渐凸显,一定水平上制约着儿童福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以龙门县民政社会福利院为例,其作为一家综合福利院,集中养育着10余名民政供养对象。其中,儿童部只有3名身体严重残障的孤弃儿童。“现在县区一级(儿童福利机构)供养人员越来越少,整体人数都是只减不增。”在龙门县民政社会福利院院长刘应文看来,全市只保存一家区域性集中养育机构,将对儿童福利机构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与龙门差别,博罗县社会福利院儿童部之前共有42名供养对象,近九成为残障儿童。虽说不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但在专业人才资源和优质医疗资源链接方面也遇到了瓶颈。“我们福利院在公庄镇,位置偏远,人才引进效果并不理想。”博罗县社会福利院院长陈碧云介绍,除了这些问题,该院同样也已经连续几年没有新增孤弃儿童。
针对儿童福利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2021年12月,广东省民政厅等16个部分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广东省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县级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养育儿童数60人(含)以下的,将儿童移交地级市儿童福利机构,每个地级市建成一个集养育、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社会工作为一体的区域性集中养育儿童福利机构;原有的县级儿童福利机构经适当整合后,同步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掩护机构。
目前,惠州已经顺利完成4个县(区)儿童福利机构孤弃儿童的移交安顿工作,并探索设立了市儿童福利院康教区;与此同时,不停完善未成年人掩护工作网络建设,开端建立了市、县(区)、镇(街)、村(居)四级工作体系,搭建起纵向到底的未成年人救助掩护网络。
“我们将加快对康养区的内部改造,争取今年新增床位约70张。”邹颖隆介绍,惠城区和惠阳区儿童福利机构共有82名孤弃儿童,其中12个孩子正在上学。市儿童福利院将争取尽快完成惠城、惠阳两个区儿童的移交安顿工作,早日实现全市集中养育。
不外,随着集中养育工作的深入推进,惠州市儿童福利院也面临着园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压力。“原本马安院区有110张床位,20多名护理员,其时养育三四十个小孩绰绰有余。”邹颖隆透露,为了满足新增床位需求,康养区将再招募两对有爱心的夫妻组成两个模拟家庭,并将每个家庭供养数量也增加到10人左右。
别的,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市民政工作会议上,惠州市民政局局长吴素青提出,在实现市儿童福利院集中养育孤弃儿童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完成移交的4个县(区)儿童福利机构向未成年人掩护救助机构转型;而且,进一步理顺未成年人掩护工作机制,研究出台《惠州市未成年人掩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我市未成年人掩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推动市、县(区)两级未成年人救助掩护机构实质性运作。
(为掩护受访者隐私,文中提及特殊儿童均为化名)
■特写
儿童福利院里
温暖的家
在惠州市儿童福利院康养区,正对着篮球场的位置,有一排两层高的楼房整齐地排列着。其中一楼四室一厅的空间里,住着一个特别家庭:“妈妈”曾爱娟是福利院的保育员,“爸爸”是福利院的电工,几个孩子全部是院里的孤弃儿童。他们没有血缘关系,却像家人一样共同生活。
这是惠州市儿童福利院从2015年开始探索的“模拟家庭”养育模式。他们遴选出一些残障情况较轻,有一定自理能力的孤弃儿童,再招募一对有爱心的夫妻和他们模拟正常家庭生活,从而让孩子们拥有一对“爱心父母”和一个温暖的家。
作为市儿童福利院现有的唯一一个模拟家庭,今年,随着集中养育改革工作的推进,曾爱娟又迎来了5个新孩子。有临时寄养在福利院的小婴儿;有14个月大的正在管理收养手续的大眼仔;有4岁大的、从博罗移交过来的小鼓,他右侧身体轻微偏瘫;有从惠东来的唐氏综合征小孩球球;还有一个原来在院里集中养育的孩子阿响,他是比球球更严重的“糖宝宝”。
5月25日记者在模拟家庭见到几个孩子时,孩子们都能主动或在“妈妈”的提醒下礼貌地问好,并没有印象中的那种胆怯。“我就像对自己孩子那样对他们。”曾爱娟说,她尽量培养这些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家庭生活,为今后被收养或长大后进入社会做准备。
虽然这些孩子才进入模拟家庭短短几个月,但他们已经有了不少令人欣慰的变革。小鼓刚进模拟家庭时,右手总是攥得紧紧的,好像舒展不开。曾爱娟会给他一些玩具,实验让他自己动手拿,慢慢地那只手也能活动了。球球刚到时则是完全不讲话,曾爱娟就耐下心来慢慢与他交流,到现在他即便吐字不清晰,简单的沟通也基本不成问题。
就这样,白昼,丈夫在福利院里上班,曾爱娟就在家照顾孩子们的起居。她每天早上7时起床,直到晚上将近12时才气休息,夜里3点钟还要起来给他们喂一次奶粉。几千个夜以继日,这对“爱心父母”也正是靠着这份爱心坚持至今。
回想起当初建立“模拟家庭”的过程,曾爱娟也经历过挣扎和初期的不适。她原本在福利院厨房工作,其时两个儿子还在惠东读小学,正需要父母在身边照顾。“我的孩子还那么小,哪有精力照顾别人的小孩?”曾爱娟本计划拒绝,但福利院帮助将孩子摆设到附近读书,解决了最大的后顾之忧,她便允许了。
只是万事开头难,第一次同时面对几个性格各异的小孩,曾爱娟也非常非常不习惯。“我必须要有耐性,刚开始因为不适应还把自己搞哭了。”她说,过了适应期一切便得心应手了。
这些年来,曾爱娟也记不清养育过多少小孩了,只记得一个个孩子来了又走,走了又再来新的。“虽然送他们走的时候会舍不得,但他们是去了更好的地方。”她说。返回搜狐,检察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