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2023-08-24 18:21:19
原标题:渠敬东: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诗 音乐: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诗
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
作者|渠敬东
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
一个孩子的长期性、忍耐力,恒久保持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和忠贞,才是我们教育需要的。
一个人真正的乐成,在于他能够与世界和解,能够在前辈和后代之间,扩展出连续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竞争中,“赢”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残破的心灵。——渠敬东
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
教育为生命而存在——教育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我在北大教书,原来也在清华教过十年书,这些年来确实有点体会,我来谈谈我的感受:
我现在觉得教育要不停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个人认为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
01
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
第一,身体的健康。
我的一个本科学生,一个学期11门课,做了34篇作业,他能健康吗?要是换成我,也会得拖延症的。
在这种训练的强度下,他会有长期的对一项事业的喜爱和热爱吗?今天差别于以往,北大学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觉,年纪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债现在都要还的。
我的意思是说,大学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这样的节奏里,我们能培养出为了一项事业保持恒久的兴趣,并献其终身的学生吗?大学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证明他是未来能够坚持50、60年的人才吗?
我们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这些事情。
刚才各位说的经验,我真不觉得是乐成经验,说不定都是教训。一个孩子的长期性、忍耐力,恒久保持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和忠贞,才是我们教育需要的。一句话,他需要体力,需要健康的身体。
第二,心理的健康。我们的孩子今天很脆弱。
几年前,有一个清华的孩子写了作业给我看,我一边打电话一边说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这样来写。那边学生说老师你别打电话了,我头晕,感觉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马上把电话挂了,心理脆弱如此,确实是惹不起的。
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于面对失败的,无论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对失败,不能在失败中挺过去,就不是人才。
成绩居里夫人的,不是几千次失败吗?换句话说,她能忍别人忍不了的。
人固然要智慧,但最根本的不是智慧。要忍受失败的考验,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性,勇于认可自己的缺欠。凭什么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个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有一个学生去芝加哥大学念书,临走之前我跟他聊会儿天,他说老师我这些年我去看了很多次心理医生,我说你为什么看心理医生啊?他说我也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天,因为我们整个学校没人跟我说话。
今天,孩子们是很孤单的,孤单疏离的人不能集聚周围人的能量,无法从别人那里获得力量,如何会成绩自己呢?
第三,精神的健康。
这个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国家培养的真正人才,应该是有无我之境的,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乐成,要有对那些伟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对以往的历史和传统有敬畏感。(《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那些模范,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物,是引领我们自己的力量。
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无畏精神,舍我是谁的勇气和继承。
如果我们只是在技术上讨论教育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
教育的第一目标是什么?——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和丰富高贵的灵魂
02
真正的教育要回归单纯朴素的心
我们用这种教育制度,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到中学,最后交到大学老师的手里,孩子们还如何保持对知识的单纯兴趣,如何保持对生活的长期热爱?
孩子们恒久经历的这个过程,使他不觉得知识有多么神圣,因为我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赢。
说句实话,真正的教育,可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教育,并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专业,而是在于你在一个好的学校里,遇到了一生当中需要效仿的典范和崇拜的模范。
如果我们大学的老师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书育人上,不能全方位地抚育他们发展的话,你就不会成为他所尊重的模范。如果我们成了只会写论文的动物,不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时间,那么学生们的内心里究竟还会留下什么?
我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的是那些不太考虑自己,而一心为了孩子,一心为了一个科学目标或者一心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人,从而最终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种力量,可以感召他们、影响他们,而不是在二十年后,留给他们的是虚无感、厌恶感、无聊感。
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读懂萨特,加缪或卡夫卡,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外貌化的世界里,可他们很难读懂像莎士比亚、歌德和托尔斯泰这些人的作品了,因为教育及其环境,无法为他们展现一种博大的世界和胸怀。
卢梭说得好,人类正因为从孩子长起,所以人类才有救。我们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状态,用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来扼杀教育,扼杀我们的未来。
所以要留住孩子们单纯朴素的心,让他有能力去喜欢他喜欢的事情、去追寻他所敬仰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个人真正的乐成,在于他能够与世界和解,能够在前辈和后代之间,扩展出连续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竞争中,“赢”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残破的心灵。
本文原文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微信公众号首发。守望新教育、一读EDU编辑部对原文略有编辑、调整。文章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归作者所有。
渠敬东|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来源|守望新教育
教育是近代重要思想家都关心的核心议题。好比洛克的《教育漫话》、康德的《论教育》、卢梭的《爱弥儿》。黑格尔的体系是教育的体系,其核心即教化。如果不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教育,利用历史学、文学等来对教育做整体性理解,那么当今的教育研究只能沦为技术而已。教育要融入历史、融入文明中来考察。
教育研究的难度在于,它既不纯粹是一种事实,又不纯粹是一种观念。好比,社会学,是对事实的研究;还有一种研究,是观念的理解。但是,教育不是这样。教育既要研究事实,又要涉及观念。潘光旦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位育”。
教育最困难的不是发明一种想法,而是将一种观念种入人的心中。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构想的学说并不是教育;教育是用自己的办法让街上的人自己产生思考和思想。教育天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工作;是“成熟”的人与懵懂的人之间的关联。
在中国,不管是周代的礼教或乐教,或宋明以来的心学,都是一种教化。从这样的意义上,教育研究是最难的。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考察无数的事实过程:考察民情和习惯;考察在某个时代为何非有这种观念要传给众人;社会品级间的教育有何差别?而且,这些问题相互之间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好比,一个成熟的人和一个不成熟的人发生的联系,是在大街上呢,还是在现在的205教室呢?这个过程是依据书本呢,还是依据我们直接观察世界的经验呢?我们要一步步理解经典著作呢,还是如今大学里兴盛的本科生即做研究呢?这都是对教育差别的理解,由此会带来差别的麻烦。
今天我们讨论:
1、西方现代教育由来
2、现代教育出现方式
3、中国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传统教育特点
西方现代教育的由来
接下来,我们以涂尔干的《教育思想的演进》为基础, 简单回顾一下西方教育的历史。
1,教育的起点
首先的问题是,教育在哪里完成?城邦时代,苏格拉底是在广场上;希腊的史诗时代,吟游诗人随处传唱英雄故事;悲剧时代,受教育的场合是在圆形剧场,观众根据剧情的展开而接受传统。这样看,为受教育而设的机构并不是古已有之的。西方受教育机构源于教会。作为底层宗教的基督教之所以能够成为正统,一个原因是古罗马的腐败;罗马的腐败和堕落迅速使得从东方来的宗教在底层人中间流传。古罗马被东方民族征服,也是被基督教征服的过程。这个时期是文化的荒漠。人天然的淳朴与野蛮的历史是不可能恒久的。这个时期承载文明的文献在西欧再也无法找到。这些文献多数从阿拉伯和拜占庭回传回来。可以说,很多自身文明是外来的;或外来的成为自身文明。这样,他们要从蛮荒的文明世界中寻找基督教得以建立的文明。
所以西欧第一次文艺复兴是7-8世纪。从古典世界里,不停地捞取能够为基督教信仰建立理性基础的文明因素。这就是重新解读古典的文明和历史。在自己的政治、文明处境和信仰处境,有选择地激活了传统和古典的东西。这是西方现代教育第一个重要起点。
2,西方教育的重要发展期
西方现代教育第二个重要时期,是公元11世纪的开始,查理曼大帝以及子孙征服了西欧。巴黎成为欧洲的中心。查理曼大帝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重新调动起古典文明的复兴。他在欧洲范围内让人们用拉丁文思考。这和中国秦始皇统一文字类似。这个时代,中世纪大学开始建立。连接信仰和世俗世界的就是知识。这个时代奠定了liberal education的基础:以人类最经典的文献为教,即文教。
这样,选择什么样的文本就成了重要问题。把什么文本的内容融入时代人的身心。所以liberal arts不但是教什么,而且包罗怎么教的问题,还包罗教育里组成的方式是什么。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总之,这都是要回到一个传统里的努力。所有这些都不是对传统的复归,而是对传统的重新激活。好比,三科四艺:逻辑、文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
今天的通识教育和高铁一样,急忙上马。我们没有考察通识教育的脉络,没有考察大学前学生的心灵状态是什么,没有考察两者相遇的结果是什么。这样,可能适得其反,矫枉过正。教育绝不是运动。文教:方式是学习经典文本,根本则是培养人的精神和灵魂。这样看,当今中国的通识教育则是缘木求鱼。好比,数学的学习是为了求得心灵的和谐,这和奥数没有什么关系。
3,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第一是文法。人之所以成为人,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是一个langue的动物。语言是思维的基础。人需要一生都要用一个最好的写作来规范自己的语言。一个能够规范的使用语言的人,相对来讲,是一个内心更平和的人。文教就是明白这样一个原理。今天的教育真的出大问题了,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都是文法不通的。我们不以人自己作为教育的目标,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人岁数越大,到达内心的平和,是关乎人幸福最大的基础。跟家庭一起生活,跟一个团体一起生活,在世界里遇到的问题,你用一整套方式来到达内心的平和。平衡感的来源,人最早是用文法来塑造的。
第二是修辞。修辞是什么呢?就是针对差别的人,在差别的场所,恰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修辞最重要的就是用,用语言。西方就是用古罗马演说家的东西,用古希腊学者的东西。好比,军队阵前的说辞,绝对差别于其他场所;和老师说话的方式,就和同学说话差别。
固然,我们并不是要回到这样课程体系,而是要理解这一套体系。我们现在对教育最狭隘的理解, 就是掌握一门技术。不管是传统中国,还是西方,这都是对人非常低的评价。好比,传统上,劳心与劳力的区别。现在的教育是向下拉伸的趋势, 这必将使现代文明付出惨重的代价。
所以,这一点呢,我们需要不停地重新讨论。今天我主要以讲西方的历史为主。今天我们理解的修辞,就是修辞的反面。修辞要讲生活的恰当性, 而当今强调的修辞则是其反面。
文法讲的是合乎规矩,修辞讲的是用的合理。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修养。固然我们知道,这个不但是语言问题。包罗一系列的文明举止。好比,在论文答辩的时候,你就不能说一些太日常的话。固然,现在的老师都不懂。这不但是语言问题,好比你穿个背心短裤。你觉得自己很潇洒,但这与社会内在的原理南辕北辙。你说美国人这样,我跟你说,美国人才不这样呢。
辩证法。人理解问题,是一步一步讲原理,分析问题,有依据。很多人,不是研究这个领域的,他看你的文章,一下就能抓住要害。今天很多人,本科生就跟我说,我的研究领域是什么,然后你就只读这个领域那么点文章,别的都不关注。你22岁就确定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各人笑),你30岁就死在这个地方了。很多人都在主动找死,就用你那么点屠龙之术。这是太大的悲痛,你这不即是读了技校吗? 我们的教育制度天天在追捧这些东西。你用这些目标来衡量教育的话,你肯定都是在衡量些许利弊。现在很多人都是在拒绝教育,拒绝发展。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经非常厉害了。一个人即使获得自己的机会和幸福感, 都必须能够越来越大地容纳周围世界的能力。
我个人认为,这件事情比你讲什么重要。这种意义上的教育和你的体验和感受,它的精神上的内涵,这种仪式性的东西,要比教授内容更重要。我们今天对这些事情的理解已经彻底地凡人化了。这一点,我们要重新回到神圣性上。
西方发展到这一时期,奠定了西方现代教育的基础。现代西方教育的讨论都要回到这个时期。这个时期之后,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就是要人有个性,要人无所不会。达芬奇就是最好的例子。各人要理解,有这样一个时代, 所有知识都统领在一起, 让人做大。 所有知识都拥有于心的时候, 你还是要读这些古典的、历史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不但是从观察而来,而是从阅读所有古典的文献而来。
所有,这个时期的激活,就差别于查理曼大帝时代。好比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学, 好比普罗塔克. 即使我们有着掌握一切知识的欲望的文艺复兴时代, 但也是对传统的激活,虽然激活的方式差别。
如果你看画展,可能会看到,从那时候到16世纪的荷兰, 一张画上基本把所有的鸟类都画出来了。这就是时代的精神。后来像达尔文的博物学,有个基本的理念,就是要将世界所有的物种搜集来进行分类。现在你去巴黎的植物园, 要将世界所有植物都种一棵.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传。
换句话说, 就是不是用今天的学科的,或今天的科学的方式理解世界,即用分析的方式。那时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分类和形态。懂历史的明白, 历史上有着差别的知识形态。文艺复兴就是要掌握所有的总体知识。什么是历史时期? 在差别的历史时期培养差别的人。
在某个历史时期,很多人都是一样的。这样理解历史的一种方式。 历史上相似的培养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留下了以前差别时期留下的风格.好比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有些人还有那个时代的风格。好比,阿伯特读过红楼梦2遍,读过陈达所有的作品。这样看,现在我们与国际接轨,这是哪门子接轨呢?好比钱钟书也是这样的人,他并没有建立知识体系,而是体会知识的每一点味道。我们现在的教育为这种人留下了什么机会吗?教育要为差别历史时期留下可能性,这就是好的教育。历史存在就有它的价值,就有给它机会的须要。
4,怀疑时代的开启
西方的怀疑论时代,笛卡尔开始的怀疑精神,影响了教育。 教育进入人性论或感觉论时期。教育学最基本的理论设定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这段时期主要讲什么呢?每个人都要敢于运用自己理解的能力,敢于运用自己体会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从这个时候,文本和文献的重要性下降了。也就是说,已经不完全是文教意义上的教育。这就进入了科学的教育。西方给了我们晚近的教育的传统。这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好比法国大革命就是这种教育带来的结果。人们无法建立共同的神圣性的东西,而只是抽象的个体,这个社会是危险的。
这特别像今天网络上的暴民的状态。他赤裸裸地发表绝对的意见,而在现实生活中,则可能是一个低能儿。他的意见抽象而极端,这是革命人格。这种人没有能力构建现实生活的共同体,所以发作了革命。而社会学恰恰是反思这种危机而诞生的。社会学的根本在这里啊,而不是单纯的反抗谁。
所以涂尔干整个的讲法,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的道德精神。
首先是要守纪律的,即规范的纪律;第二,对群体和他人的依恋感;第三个才是自主的意识,而前面两者是最基本的前提。而不是说,一开始就我就是我自己。从上千年教育历史的变迁里,差别传统的历史被激发出来的重点是差别的。涂尔干有一两本书是重新解释希腊和罗马的,即在家和国之间有一种调和的方式,即社会。涂尔干就是建立在重解希腊、重解传统的基础上。微信上,发法国高考的题,都是哲学题目。
为什么呢?因为法国的liberal arts是在高中完成的,而美国则是在大学完成的。所以,法国去哪个高中非常重要。而且,有些法国大学者都是中学老师。不停地对传统做不停的解释,才气对现实做出更好的理解。如果你总感觉人赤条条来到世界上,那你肯定要赤条条地走出去。
现代教育是如何出现的
我们从一个具体话题开始。今天的教育已经误入歧途,这源于我们对教育二字的漠视和不理解。每一个进入大学的人,都带着好像每个人都要出论文的想法。坦率的说,这都和教育没什么关系。教育的本质不是发现,不是研究,而是重复。
教育的本质就是重复和通报。首先,什么是重复?重复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代一代的人读的都是相同的书。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就是将对世界的感受和理解种入你的身上,让你自由地在未来世界里出现你接受的东西。
教育首先关乎的是某种文明传承的过程。如果说,中国的传统大概断了几十年,如果我们不恢复对历史和文明的传承,那么我们现在所做的所谓的学术创新在将来都是一文不值的。这只是对某种学术潮水的一味模仿。如果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我们如何做成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好人(good man)。固然,中西对此理解差别,古今也差别。
教育的目的不是新人,而是好人。如何理解这个好,是不容易的。中国古代认为君子是好。西方中世纪中期以前,全身心侍奉上帝的就是好人。笛卡尔之后,则建立自己内心秩序的才是好人。如今我们的大学,又有多少人会这样理解教育呢?我想这是当今中国误入歧途的原因之一。做新人,是无视传统和这些根本问题的。做好人是无数次回到我们的历史;而做新人就是卑鄙的个人主义者;做好人是不停对世界开放并建立秩序的人。
教育是在不停的通报。通报的不但是一些想法,还包罗自己的感受和习惯。做好人,第一,中国人讲修养,第二,教育根本上讲是要建立神圣性。做一个好人的最核心的尺度在于,自己不是最大的,有一种特别重要的东西,永远是高于你,你内心要布满敬意。在中国文化土壤里生存的人,再大的学者,如果对父母不敬,则也与教育无关。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父母的存在天生就是你的限度,所以你要对父母有爱、有敬。在西方,则讲天父。即使西方理性不停发展,则始终面临这个根本问题。
在中国有天子,要敬天,敬地。如果不心存敬意,则教育毫无意义。好比,你来北大读书,什么叫对北大心存敬意?就是通过对北大的历史、对以往杰出的人、杰出的故事,不停的了解和体会,让这些融入身心,这就是有敬意。但今天的教育在很大水平上和这些无关,这注定是失败的教育。
如果人能够认识、体会到这些,那他则会有修养。修养在历史上的表述差别。一种表述是cultivation,一种是alienation(黑格尔)。中国人讲教化,讲修齐治平。越有学养,越知道自己有不可逾越的地方,对神圣性有起码的尊重。
如果人要有修养,与周围世界融合起来,接下来的问题则是神圣性是什么?性是什么?认识到神圣性,并将此融入身心,形成order,就是教育。历史上,对神圣性和人性的理解的差别,形成了历史的差别阶段。换句话说,在差别的历史阶段,我们对神圣性和人性的理解差别,造成了教育的差别。孔子所言礼乐教化与魏晋、宋明的教育都差别。因为这三个阶段我们对天地、对性的理解差别。所以,可以说,现在教育研究的很多问题和教育没有关系。好比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没有关系,因为它研究的只是教育在市场里产生的效用;再好比,现在研究的教育不平等对于教育来说,都是假问题。因为你的出发点是social justice,而不是education。
“性”,所谓神圣性的东西,在差别历史时代的理解差别。Human nature,从两个角度来理解:1、它原来是什么?这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讨论。2、它的内容是什么?教育学狭隘的将之理解成课程体系,其实它的内涵非常复杂。不管内容为何,我们赋予教育的方式一定是不停地激活传统。这个过程,只是因历史阶段差别,我们赋予人性差别的内容;但这都是对传统进行重新理解。历史上只有法国大革命是个例外。可以说,与教育最相反面的就是革命,它是与传统一刀两断。
第三,教育的本质在于,在差别的历史时代,传统或经典都在以差别的方式复兴。在差别的历史时期,我们会选择差别的传统,选择差别的复兴过程,选择差别的教育方式。所有人都在创新,是革命时代造成的结果。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人格塑造的过程。今天的大学生都没有抱着一种敬意的心态来读前人的书,没有心怀敬意来理解历史上好人(good man)对世界的理解。这样的人无缘体会到自己何以能作为好人,何以做传承古之精神的人。这只能培养社会的在俗人士。他们拒绝在教育中发展人性的状态。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大概地讲了西方教育的历史,就是要说,教育就是要对自身不停地理解中不停地激发传统的过程。关键是要于现实的人的心理、他存在条件和感受和传统的东西不停地接壤。下面谈谈我国的情况,包罗老一代学者的看法。
在西方,卢梭、伏尔泰这些人都是liberal arts传统中出来的人。不外,中国的文教差别于西方。西方是宗教下的教育,与基督教有密切的关系。好比美国的反堕胎,就拥有丰富的宗教内涵。可以说,道德生活和政治生活之间的紧张,让我们不绝地讨论教育的问题。而中国教育的宗教性没有这么强。
从笛卡尔对人的理解,以及后来一整套现代对人的理解,创造了现代教育的形态。是不是对现代批评教育的时候,就扔掉了这些传统呢?这是今天讨论通识教育最大的症结。我们讨论教育的历史,不停复兴传统的过程,但是,复兴传统的过程并不是如此简单的,并不是只通过书本就能做到的。而且,差别时代选择的书本也不一样。我的意思是,教育不是我们回到经典就能做到的。这要和我们现代人心灵的状态、世风民情的状态适应。换句话,不能只考虑种子的问题,还要考虑土壤的问题。不是说穿汉服、读孔子就回到传统了。而是说,文教,必须还要和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相互接壤起来。这里的科学,不是现在理解的科学,特别不是现在的社会学。这个传统不但是中国的传统,还有西方的。
第二个,我们要对现实的状态有理解,这才是科学的意义。而社会学本质的精神就是这个意思。举个例子,如果用批评的方法来讲高中,有两个东西最要害:1、强烈的功用性、实用性,就是过早的用社会的思维理解自己;2、强烈的意见,对社会和自己有强烈的观念性的看法。好比生而平等,和父母、老师都是平等的。原理可能没错,但原理有很多前提条件。我们今天的孩子身上有强烈的意见性,好比社会是恶的,所有医生都是为了挣钱等。这些意见性的判断,只读经典是无法解决的;只读经典往往会助长这些意见。教育就是要对现实有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对经典也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两者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费老晚年写了一篇文章,讲社会学在中国终极意义上是一门人文学科。中国的文明形态,更习惯一种连绵和传承的关系。中国文化就是在具体情境中来理解社会运作的过程。同时,我们一定要走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找一种共同特征的方式,找到我与研究对象同感的方式来理解社会。人文学科就是要读经典,更重要的还有一层,就是要了解现实的历史,现实的经验构成。这一点,社会学是一个了不起的学问。人不能抓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拔离地面。有些哲学家就是做这些。而社会学恰恰就可以把经典的文史和现实经验发生关联,而对自己的位置有所认识。
如果让我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方面一定是大量的文史教育,哪朝哪代,要读具体的历史;另一方面,一定是社会调查。两者只取其一,都是危险的。可是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一个都不占。我们今天追求的东西,是不停革新的统计方法,是某某语言,而不是对生活恰切的生活理解。我们今天写文章,看几个变量什么关系,这样的文章也好发,十年之后你再看,全是垃圾。
你可能会说,今天有这么多学分要修,这么多事情要做,看不完这些浩无边际的古典著作。这个我也赞同。但是即使在一个学科内部,我们自己学科的历史,也很少有人做这项工作,回到这些传统。你不是非要读四书五经,读西方所有著作,起码你自己学科内部的传统,你要知道。越回到传统,越才气有新的理解,这个是我们在学科内部可以做的。所以我的意思是说,教育和学问,越跟风,死得越快。尤其是教育。学问我欠好说,因为有时候你不跟风找不到工作。
今天我们考察教育的很多指标,跟教育自己没关系。我今天讲的一些,乱七八糟讲了很多,只是希望能够给各人一个启发。教育产生的效果是滞后的,我们今天的时代,真正的时代是文革的时代,是文革培养的一批人主宰这个国家的时代。而今天教育欠下的东西,也要未来三十年再来归还。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研究领域:社会理论、社会学史、组织社会学、教育社会学。
“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为什么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
中国教育报:“新教育实验”给教师带来了什么?——给教师有迹可循的发展路径,让教师的发展清晰可见!
如何营造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程介明:从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长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返回搜狐,检察更多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资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家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资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配景运用到现在的配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