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草提取物、干草根提取物、乳木果油……随着消费者更加注重化妆品的功效和安全性,植物提取物成为许多热销化妆品的主要成分。
但有专家指出,植物提取物成分复杂且不稳定; 相关标准体系正在建设中,部分功效难以验证,部分企业存在“概念性补充”。 消费者应理性认识含有植物提取成分的化妆品的功效和安全性。
植物提取物高度不稳定
植物提取物是指以植物(植物的全部或部分)为原料,采用适当的溶剂或方法,在不改变活性成分结构的情况下,定向获取和浓缩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活性成分。 原料。
“与化学成分相比,植物成分似乎更安全”“天然成分味道好闻”……在小红书APP上,不少消费者表达了对含有植物成分的化妆品的好感。 然而,一些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却出现了困惑。 “为什么我对含有植物成分的化妆品还是过敏?” “应该添加多少植物提取物才有效?” 此类消息并不少见。
广州全志美肤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泰军表示,我国植物资源丰富,以中药为主应用特色植物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 大多数消费者对植物资源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有着天然的信任感,给他们含有植物提取成分的化妆品戴上了“安全滤镜”。 但事实上存植物化妆品,并没有“植物原料比化学原料更安全”的说法,也没有绝对安全的化妆品原料。
据介绍,植物提取物成分除了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外,还包括一些人工添加的防腐剂、溶剂等成分。 成分复杂,成分极不稳定。 北京科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质量安全负责人高阳表示,不同的提取方法、操作参数、提取部位的选择都会影响成分的组成比例和功效。
“植物提取物成分是高效活性成分,但稳定性较差,目前主要通过注册或备案管理来监管,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国家化妆品监察员唐子安说。
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九条明确,鼓励和支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我国传统优势项目和特色植物资源存植物化妆品,研究开发化妆品。
截至目前,我国化妆品用植物原料有效标准已达13项,其中轻工标准2项、团体标准11项,涵盖光果甘草根提取物、甘草酸二钾、积雪草提取物等。这些标准明确了相关技术从原料的感官、理化指标、卫生指标等方面提出要求,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相关原料的规范使用。 但除此之外,大多数植物源成分没有全行业的原材料质量标准。
据悉,在化妆品领域,无论是植物原料还是生物原料都面临着净化问题。 许多流行的生物原料成分单一,如四氢嘧啶、NMN(β-烟酰胺单核苷酸),可以通过合成生物学获得,并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达到98%左右的高纯度。 更容易建立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有利于原料安全的统一评价。 但热门植物提取物成分研发时间短、成分复杂,分离纯化技术与生物原料存在一定差距,难以建立统一标准。
“在我们的检查中,我们会要求企业提供自己的植物提取物成分质量标准,同时也会遵循化妆品良好生产规范的物料管理要求,结合原材料采购检验记录(批次检验报告、感官检验)等)来判断原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尽管如此,唐子安坦言,原料质量标准仍然是验证植物提取成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最重要依据,标准体系需要亟待改进。
“企业制定自己的原料标准,不同企业很容易对同一种原料采用不同的控制标准。行业缺乏对同种植物原料的汇总分析,最终导致监管部门无法制定相关标准。”对植物成分的功效和安全性进行统一判断。” 张泰军表示,随着植物原料使用范围和时间的积累,相关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将逐步完善。
警惕“概念添加”
如今,“天然”、“纯植物”、“纯护肤”的产品理念已成为化妆品行业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也趁机“概念性添加”植物提取物。
“一些公司出品的化妆品配方成分表中含有8种植物提取物成分,但实际上活性成分只有6种,另外两种成分含量很少,没有达到有效浓度,所以相应的效果微乎其微。” 一位化妆品行业内部人士透露。
《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规定,所有成分必须在成分表中标注。 所有不超过0.1%(w/w)的成分应以“其他微量成分”作为指导并单独标记,并且不需要按成分含量的降序排列。 配方以复方或混合原料形式申报的,应当以配方中各成分的含量作为成分含量排序和判定是否微量成分的依据。
“上述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概念添加’行为,但大多数消费者不知道如何解读成分表,对植物成分也没有科学的认识,所以容易误解标签信息,我看完之后觉得只要上面写着某种植物提取物,就说明它是有效的。” 张太君说道。
高阳表示,由于人群个体差异,一些植物成分可能对某些人来说是安全的,但可能对其他人造成过敏风险。 某些产品广告中宣传的植物提取物的功效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消费者应保持理性。 处理含有植物提取成分的化妆品。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