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
首先声明,我从来没有读过曹文轩先生的作品。 在这场教科书插画风波中,曹老师似乎因为其中一幅作品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而陷入困境。 小学语文课本和我的专业有关,所以我读了著名的文章《芦苇鞋》,也读了部分原作《青铜葵花》。
看文字注释:“本文选自《青铜葵花》,选文时有改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在选材时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删除。 这是一种以教学为导向的处理方式,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当你找到《青铜葵花》,阅读这部分原文时,不难发现,教材中删改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原文近六千字,被压缩到只有两千多字,还删掉了近三分之二。 这样一来,文章就显得清爽了许多。 这种压缩规模在中文教科书编写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当然你会说这是为了方便教学,也是为了照顾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层次。 但另一方面,这是否意味着原文本身就存在罗嗦的问题呢?
雪后
(1) 掺水的词
例如:
他们在一起,有说有笑。 我所思念的是今天,我所向往的是未来。 虽然马车已经破损,但依然是坚固的马车。 马车虽然慢,但前方还有一处地方,还有一片风景。 一家五口,无论老少,没有人不喜欢这辆马车。 如果遇到风、雨、泥、颠簸、陡坡,他们就会下车,用肩膀和手,倾斜身体羽毛鞋,齐心协力推动它前进。
在我看来,“我所想的是现在的日子,我所向往的是未来的日子”。 “还有未来,也有风景。” “遇到风雨、泥泞、颠簸、陡坡”、“用肩膀、用双手”这样的表述与其说是重复,不如说是由于词汇量不足而重复,给人一种马虎的感觉。平淡的叙事中,突然出现了一场关于“马车”的讨论,对于儿童读者来说,是不是太唐突了?再说了,“马车”到底象征着什么?显然它不可能指代他们一家五口居住的房子,但如果它比喻他们一家人,那么他们“下车”又是怎么回事呢?另外,“马车虽然坏了,但依然是坚固的马车。” 马车虽慢,但有前路、有风景。”这种说法不仅自相矛盾,而且过于“文学化”,实际意义不大。
此外,文中类似这样的词句重复无数。
1. 一次又一次地扔下去
到达小镇的时候,街上几乎没有人,只有空荡荡的街道上不断飘落着大雪。
到了中午,雪下得很大,纷纷落下。
“扔掉”的双重使用是无意的,还是对这个词情有独钟?
2、一一、一一、一一。
他们都觉得便宜,二话不说,一一付了钱。 他们都买了芦苇鞋,都很高兴。 他们认为这是带回城市的最好的东西。 他们边走边仔细地看着他们。
更何况“他们每个人都买了”显然是一个多余的词。 有必要用“一一”吗?
3、在我心里,在我心里,还是在我心里。
那人跑到青铜面前说道:“我看到了他们买的芦苇鞋,我很喜欢,你还有卖的吗?” 青铜摇了摇头,很是心疼这个男人。 男人失望地摊开双手,叹了口气。 青青看着这个男人,有些心疼他。
这么短的一句话,几乎每句话都是出自“心”,有必要这么刻意解释吗? 这样的文笔,与其说是平淡,不如说是平庸。 其实,把三颗“心”全部删掉也未尝不可,只是可惜在课本上却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雪后
(二)夸张的表达方式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目标读者是孩子,作者在文章中的表达常常给人一种夸张的感觉,就像卡通片一样。
1.欣喜若狂?
当第一双男鞋和第一双女鞋分别从父亲和母亲手中编织出来时,全家人都欣喜若狂。 两双鞋在一家人之间互相传递,看看他们是否能得到足够的鞋子。
不就是为了做两双鞋吗? 至于“全家皆大欢喜”? 后来,教科书编辑把它改为“全家人都很高兴”。 是不是更合理呢?
3、全家人围在一起看钱箱
家里的小木箱里,零碎的钱堆得越来越高。 一家人时不时地围着小木箱,看着那些皱巴巴的钱。
父亲看完小木盒后,总会把木板掀起来藏在床底下。
这一幕,很像动画片里熊一家检查蜜罐的场景。 很难想象一家人“围住”自己的小木箱会是什么样子。 且不说盒子有多大,按常理来说,木盒子应该有盖子羽毛鞋,只是不知道“那些零碎的钱越堆越高”时的场景是怎样的。 难道他们是在用钱搭积木吗? ? 根据那“一百双”芦苇鞋的销量和定价,他们应该不难算出他们的总收入。 是否需要“时不时”“包围”他们?
3.跑步还是步行?
青铜售完十双芦苇鞋后,作者写道:
青铜把钱塞进衣服内兜里,解开绑在树上的绳子,绑在腰上。 他看到对面房子门口有几个人在看着他。 他向他们挥了挥手,开始在雪地上疯狂奔跑。
天空已经放晴,周围一片明亮。
青铜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 ……
青铜“把绑在树上的绳子解开,系在腰上”。 这个“然后”是完全多余的。 前一刻他“在雪地上疯狂奔跑”,下一刻他“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 你跑步累了吗? 再说了,鞋子已经卖完了,我们又何必“疯狂”呢?
此外,“北风从河上吹上岸,像利刃一样刮在人们的皮肤上”。 ”他从芦苇鞋里抽出右脚,站在雪地上,双脚突然感到有一种针刺般的寒冷。” 又是“刀”,又是“针”。 我的孩子,你是在雪地里,还是在受折磨?
雪后
(三)“不寻常”的小男孩
教材中删除了原文中的许多段落。 我想可能不仅仅是因为篇幅的限制,还因为他塑造的人物太“不同”了。
1、青铜“空中跳跃”
站了一会,脚就会冻麻了。 到时候,青铜就会一直在那里跳。 当跳到空中时,他会看到一些站在地面上看不到的风景。 向前方的屋顶望去,看到了身后一座房屋的屋顶。 一群鸽子落在屋顶的屋脊上。 当他在空中跳跃时,他感觉那些羽毛被风吹乱的鸽子就像他的芦苇鞋。
青铜小子天赋异禀。 他不仅拥有神奇的想象力,还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跳跃能力。 否则,他怎么能“跳到空中”,“越过前面的屋顶,看到后面的屋顶”。
2. 精神病青铜
文章写到一个人误以为青铜器出售的芦苇鞋是鸭子。
那人用手指着说:“你的鸭子多少钱一斤?”
青铜恍然大悟,从绳子里取出一双芦苇鞋,用手掸掉上面的雪,放到了男人面前。 那人看清楚了,哈哈大笑起来。
青铜也笑了。
几个路人觉得这太有趣了,笑着在风雪中匆匆前行。 走着走着,想起了青铜,心中生出怜悯,叹了口气。
青铜只是继续笑。 想着想着,再回头看看那十双鞋,我忍不住笑了,想笑也停不下来。
对面房间里正在生火取暖的人站在门口看着他。
青铜不好意思地蹲下,却一直笑,笑得头发上的雪都掉进了脖子里。
看着他的人低声说道:“这孩子被笑魔附身了。”
终于笑不出来了。 他只是蹲在那里,任由雪落在他身上。 蹲了好久,他都没有站起来。 看到他的人有些担心,轻喝一声:“静音。” 见没有动静,他提高了声音:“静音!”
青铜似乎睡着了。 听到叫声,他吓了一跳,猛地抬起头。 这时,我头顶高高的一堆雪落到了地上。
因为这样的误会,孩子笑了好久,“终于不笑了”,还在雪地里“蹲了好久”,“好像睡着了”。 当他抬头时,“一堆雪高高地落在他的头上。落在地上。” 有没有感觉很奇怪? 我忍不住问,这孩子心理正常吗?
3.“坚持”铜奖
如果说这些碎片只是展现了“哑巴”青铜器特有的“个性”,无害的话,那么下面这段话就会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如果他看到有人想买但又犹豫要不要走,他就会把那人喜欢的鞋子脱下来,一路跟着。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固执地跟在后面。 男人忽然感觉身后有人。 他回头一看,发现是他。 他可能会立即买下它,或者他可能会说:“我不会买你的芦苇鞋。” 然后他继续向前走去。 青铜级仍会紧随其后。 那人走了一会儿,心里很不高兴,又停了下来。 这个时候,他就会看到青铜双手拿着芦苇鞋,一双乌黑的大眼睛里充满了真诚。 那人用手摸了摸头,买了他的芦鞋,说道:“这芦鞋真好。”
每个人都有过喜欢某种商品但又不想掏钱的经历,但你愿意遇到“青铜”这样对你死缠烂打的摊主吗? 曹先生以为他的“又黑又大的眼睛里充满了真诚”,我却读到了令人心寒的“敌意”:不买就别想走! 受不了这份“诚意”,最后“买了他的芦鞋”的人,天知道他那句“这芦鞋真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还是一种无奈的自嘲。 作为一个残疾男孩,青铜表现出一种近乎可怕的固执的性格特征。 他可能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懂得如何消耗人们的同情心,也可能明白普通人更愿意选择“以平息事”或“花钱消灾”。
因此,我认为教材编写者对原文进行大幅删改是合理的。 问题是,经过如此大规模的删减和修改,教材还好吗?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