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功原理
心理和灵魂受自身自然素质和外在条件的限制,但人可以有意或事后调整自己的心理和灵魂状态。 人的知觉也有两种无意识的心理隐蔽状态:潜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 意识-潜意识-无意识这三种心境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意识地为目的而行动,下意识地无意识地行动,无意识地不由自主地行动。 链接是人体的自序场。 身体序列场传统上称为“神”:识神、元神、元神。 元神是沟通知神与真神的桥梁。 原神无限体是前世的记忆痕迹,是维持神识和元神存在的基础,是本能的物质基础。 神识在广义上也可以统调元神和本神,但狭义上不能干涉元神二神的内政,否则会出现气功过伸、出现或走火不灵的偏差。
通过气功修炼,达到三神平衡融合、生命气息并存的全息生命体,是生命能够独立动态长期存在的升华与超越。 中国道教的内丹术是实现生命进化的主要途径。 当然,亡灵和太阳神都是灵魂的四维信息体,有着本质的区别,都是以反物质为动力。 修炼内丹,其实就是将经脉之气、元气反物质、元气三神相结合,强化超越生命的灵魂信息的过程。
二、气功的发展阶段
晋代气功
气功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气功这个词出现的时间并不早。 最早见于晋代许逊所著的《灵剑子》一书中。 据考证,这本书不是许逊本人所著,因为书中很多气功名词都是宋代以后才有的,所以成书时间不会早于宋代。 (南北朝)史僧佑《鸿明集》(四辑净明本)鸿明集第十二卷:理同运,陶铸符气功,无谢所所.
晋代以后,中国宗教兴盛。 宗教利用气功,神秘化气功。 气功本来就是练气修德,很具体,很实用,但是宗教化之后,人们追求的是修炼成神、成仙、成佛。 这样,气功的科学本质就没有了。 但是如果你翻看中国气功的历史,就会发现在晋、隋、唐时期,古人就有很多以气命名的作品,比如《气诀》、《气经》。 练气用气的内容。 《气经》讲了数十种练气、用气的方法,甚至还有外气的释放方法,称为“散气”。 后来宗教淹没了气功,气功这个名词也就消失了。
宋代气功
金元以后,为抵御外患,许多功夫修炼者将气功修炼到武术中,逐渐形成了武术气功。 随着武术气功的兴起,宗教的神学思想逐渐被打破。 你说有神有佛有鬼。 练气功的时候,你拜神拜佛,说有神佛保佑你,可是打架的时候,有能者杀,无能者杀。 为什么神佛不来保佑你呢? 慢慢地人们对宗教的信仰淡化了,气功也逐渐脱离了宗教,重新开始传气练气。 宋代讲呼吸气、纳气。 随着武术气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武当派和少林派。
明清气功
清末已有武当派著作,还有少林派所著《少林拳法秘籍》一书,其中有专篇“气功讲解”,专门对气功进行了阐述。 明确指出:“气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修气,一种是练气。” 于是气功这个名词又渐渐流行起来。 明清以后,对练气的重视更加突出,民国初年,练气功的人更多了。 1931年,王竹林正式出版《意气功详解》一书,以气功命名。 许多医生学习和练习道家和佛教的功夫,并将其用于医疗,称为“气功疗法”。 最早是董浩于1934年撰写的《结核病的特殊疗法——气功疗法》。1938年,方公朴出版了《气功疗法试验录》,创办了“宫朴气功疗法研究所”。
现代气功
武术气功后来成为气功疗法,但气功这个词并没有广泛传播。 解放后,老干部刘贵珍在河北省卫生厅的同意和支持下,总结自己的实践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订制了《气功治疗实务》一书,由卫生部正式出版,后译成外文,《气功疗法》传遍海内外。 后来,气功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建立了气功疗养院和气功疗养院,在气功治疗和气功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遗憾的是,文革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气功打入了十八层地狱的谷底。 练气功的人都成了“鬼畜”。
三、如何练气功
动作姿势
(调整身体) 姿势自然放松,这是气功呼吸顺畅、精神放松的前提。 不同的姿势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姿势本身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常用的姿势有平坐、自由盘腿、单盘腿、仰卧、侧卧、站立、行走等。
入静(调心) 入静是指一种稳定安静的状态,心无杂念,专注于一点,即守住丹田或注意呼吸,减弱外界刺激的感觉,进入正念状态醒而不醒,半知半醒,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 常用的冥想方法有五种:
1.遵纪守法。
2.跟随兴趣法。
3.计息法。
4、冥想法。
5.听力法。
上述五种调心静法初修时,可由观法开始,逐渐过渡到随息法或听息法,也可一直修一个其中佛门养生功法,这可能因人而异。
呼吸(调息) 呼吸是气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锻炼,变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变浅呼吸为深呼吸,最后练习自主呼吸。 常用的呼吸方法有8种:
自然呼吸法。
跟随呼吸法。
逆呼吸法。
停止呼吸。
鼻吸气和口呼气。
气通任督脉呼吸法。
潜水呼吸法。
真正的呼吸法。
练习呼吸要在柔自然基本原则的指导下,逐渐深、长、细、缓,切不可急功近利。
行动
不同的气功功法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但共同的要求是:放松自然,意气相投,修炼结合,动静结合,循序渐进,因病因人而异,坚持,有节制的生活。 以上要求大部分适用于各种气功。 练功者在练某一种气功时,还应参照该气功的具体要求。 一般患有精神病、大出血、高烧、各种急性病和急性传染病的人不宜练气功。
后天之气与先天元气合为正气; 在生命过程中贯彻自我调节、自我锻炼、健身长寿的科学。大气
气感是指练习气功或专注于身体某一部位时产生的热、麻、痒等感觉。 虽然大多数气功练习者都会体验到气感,但气感的成因尚未得到研究。
有说法认为气功是幻觉,但幻觉不是没有意义的。 它用模拟的感觉信号代替真实信号,驱动自律神经进行心身效应(梦中“心身效应”理论)。 气功的麻木幻觉可以带动自律神经中的修复神经,达到健身的目的。
此外,有时,以下生理反应常被气功练习者称为“气感”:
当身体深度放松,毛细血管的微循环活跃时,大部分感觉都是温暖的。 如果还有麻、痒,中医也说是“风”。 初学者常说这是“气到指尖”。
呼吸深长佛门养生功法,气血旺盛,四肢和大脑供血供氧充足时,感觉神清气爽。 常被形容为“气势汹汹”,甚至大小圈圈、内功提升等。
进入一种类似于哑剧或自我催眠的状态,尝试用你的意识去影响不易控制部位(内脏等不随意肌)的感觉。 有时四肢仍处于平时很少做的姿势(不同的桩练习),重心和负重位置与平时不同,借助想象和呼吸,一些姿势极少锻炼得到刺激,甚至五脏六腑都能得到锻炼,给修行者带来难得而愉悦的个人境界体验。 这就是常说的以意导气,导气,甚至打通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等。
神经的生物电反应,如肌肉抽动、眉毛抽动,甚至抽筋。 如果这些反应是练气功者预料到的,或者是在控制和预料之中发生的,可以说是“神功”; 如果他们不希望它发生,或者发生失控,那就叫“失控”。 偏差”,甚至“迷惑”
本来,用上述现代术语来说,气感成为可以科学解释的东西,而不是一种幻觉,可以与西方科学对话交流,但因为没有“阴、阳、虚、实”,五行八卦等字眼,让传统或老一辈的气功修炼者感到不自在,有贬低气功的感觉,甚至会被嘲讽为自大。
人们在练气功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奇怪的体验。 较常见的有气感、锐感、静感等。
四、气功与中医的关系
气功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成书于2000多年前,对气功锻炼的方法、理论和治疗作用都有记载。 《素问》八十一篇中,直接或间接谈到气功的就有十几篇。 可见,在春秋战国以前,气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医疗保健方法。
从中医发展史来看,我国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气功。 不仅作品中有对气功的讨论,很多名医本身也是练气功的。 例如,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他的名著《金匮要略》中说:“唯有肢体沉重滞滞,即导呕时,敷针灸膏,九窍不塞。” 这里所说的“导引金枪鱼”,就是气功的一种功法。 著名的“五禽戏”相传为汉代名医华佗所创,至今仍为气功爱好者所喜爱。 后有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南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年》、隋代晁元芳的《论百病之本征》 、唐代孙思邈的《救急方》、王韬的《外台秘药》、宋代的《生机总录》和金元四大家的著作,都有对气功的论述。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经》中指出:“回头看内隧道”。 是指在练习某种静功的过程中,可以感知到人体经络的变化。 清代著名温病专家叶天士、吴巨同均修炼气功,探讨气功。 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著的《医心经录》中也有一章气功,指出医学生要参加打坐。 从上述名医名著与气功的关系,可以知道气功养生的悠久历史和气功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气功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并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神学为指导,创作功法和气功功法; 对气功功法的影响以及气功作用的机理等,到目前为止,主要是用中医理论来解释。 当然,自古以来,练气功不仅是医家的专利,儒、道、释、武等各家在不同的练功中形成了各自对气功的认识,这也构成了气功理论的一部分。
气功练习的成果也为中医提供了新的内容。 例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张景岳对奇八经和丹田命门学说的系统阐述,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练气功的基础上的。 的。 气功强调用意,是对中医调神情志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掌握气功身心训练的特点,有助于理解中医“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深入理解“精气神”学说与脏腑的心理关联。 挖掘和协调运用气功与药物、气功针灸、气功推拿等传统治疗方法,也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