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2024-06-29 00:17:49
来源:行长助手
日前,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置惩罚中心公告显示,监测发现15款违规移动App存在隐私不合规行为,其中包罗两款金融类App,分别为中德银行App和渤海保呗App。
建设银行控股中德银行因隐私不合规被通报
中德银行App是中德住房储备银行(下称“中德银行”)旗下的移动金融平台。公开信息显示,中德银行建立于2004年2月,总部设在天津,注资20亿元,系由中国建设银行和德国施威比豪尔住房储备银行共同投资组建的一家主营住房储备业务的商业银行。
住房储备银行是指专门从事为客户提供住房购置或建设方面的资金等业务,带有特殊任务的信贷银行。客户通过定期存入资金,到达一定金额后才可以从银行取得贷款。
截至2023年末,中德银行共有五家分行,其资产总额为377.16亿元,较上年增长9.66%;发放贷款及垫款260.67亿元,同比增长10.56%;
陈诉期末,该行负债总额346.59亿元,同比增加10.31%;吸收存款314.94亿元,同比增长5.53%。
经营业绩方面,2023年,中德银行实现营收4.43亿元,同比减少5.64%;实现净利润0.8亿元,同比增长6.35%。
资产质量方面,该行2023年末不良贷款余额2.31亿元,不良贷款率0.86%。
通报显示,中德银行App涉及1项问题,即未向用户明示、未经用户同意,且无合理的使用场景,存在频繁自启动或关联启动的行为。
目前北青金融实验注册登录中德APP发现,需要提供姓名以及身份证照片,旗下贷款产物期限为48至163个月不等,年化利率显示为2.9%至4.8%不等。
渤海金控旗下寿险公司因未声明App运营者基本情况等被“点名”
另一款被“点名”的渤海保呗App系渤海人寿保险(下称“渤海人寿”)旗下的互联网保险服务平台。
公开资料显示,渤海人寿建立于2014年12月,注资为130亿元。财报显示,渤海人寿第一大股东渤海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渤海租赁”)出资26亿元,占比 20%,而渤海租赁为海航集团成员,其第一大股东为海航资本集团有限公司。
作为首家在天津落户的专业寿险公司,渤海人寿建立初期规模不停扩张,业绩出现突飞猛进的势头。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渤海人寿分别实现保费收入4.12亿元、67.42亿元、89.57亿元;同时该公司也保持这连续盈利的态势,分别实现净利润0.81亿元、0.68亿元、2.21亿元。
然而这个状态仅维持了短短三年时间,2018年开始,该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出现出“波浪式”的增长态势。偿付能力陈诉显示,2018年至2023年,渤海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80.47亿元、78.53亿元、89.95亿元、88.78亿元、100.21亿元、95.65亿元。
尽管在2022年,该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了百亿大关,但这一增长势头并未延续,去年该司跌回95.65亿元,其保险业务收入已有承压之势。
除了保险业务收入的增长乏力,在净利润方面,渤海人寿已连续六年出现下行走势。具体来看,2018年至2023年,渤海人寿净亏损分别为7.68亿元、13.95亿元、27.44亿元、0.5亿元、12.02亿元、31.01亿元,据北青金融不完全统计累计亏损92.59亿元。
在投资端方面,渤海人寿基本属于“吊车尾”水平。2023年渤海人寿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综合投资收益率、近三年投资收益率分别为-66.41%、-1.35%、-1.35%、0.69%、0.45%。
另外,诸多投资风险接踵而至,在2023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陈诉摘中渤海人寿重点披露了三起涉及投资的的诉讼案件,涉及金额总计高达25.62亿元。
事实上,渤海人寿可谓“成也海航,败也海航。”据悉,渤海人寿从建立之初便开始为海航系“输血”,曾通过投资信托计划、资产管理产物、公司债券,与关联方重大关联金额凌驾63亿元,大部门用于关联方归还贷款以及增补流动资金。
2018年开始,海航集团陷入流动性困境,受到海航集团的影响,渤海人寿出现大面积坏账,业绩也一路下滑。
2021年1月29日,海航集团正式进入破产重整,2022年4月24日,海航集团重整计划执行完毕。根据渤海人寿2022年财报,其作为债权人与海航集团重整计划关联的60亿元应收款项转至海南海航二号信管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海航集团(信管计划)”)。
此次通报显示,渤海保呗App涉及1项问题,为隐私政策未逐一列出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等;未声明App运营者的基本情况。
另外,通报指出,针对上述情况,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置惩罚中心提醒广大手机用户首先谨慎下载使用以上违规移动 App,同时要注意认真阅读其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说明,不随意开放和同意不须要的隐私权限,不随意输入个人隐私信息,定期维护和清理相关数据,制止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