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虐全球两年多的疫情,似乎没能阻止更多女性继续“变美”。
生产“女人茅台”的玻尿酸巨头华熙生物近日发布了2021年财报。 报告期内,华熙生物实现营业收入49.48亿元,同比增长87.93%;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2亿元,同比增长21.13%;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76亿元。
“我们不再只是一家玻尿酸公司,玻尿酸只是基础。” 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岩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这一说法的背后是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占其总收入超过60%的事实。 其玻尿酸食品虽然自上市以来受到不少质疑,但也引起了不少关注。
细看其财报发现,原料业务越来越难做,对新业务的战略投资只能在短期内削弱公司的盈利能力,导致这家玻尿酸巨头在资本市场屡屡受挫。 。
自2019年在科创板上市以来,股价自2021年7月达到顶峰以来一直在下跌。截至3月25日,华熙生物股价报收于112元百元内护肤品,较2019年12月下跌逾60%。它的最高点。
在B端业务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华熙生物正在将触角伸向C端。 其设想的“第二增长曲线”能否奏效? 面对医美市场政策收紧,华熙生物靠什么支撑股价?
原材料生意“不靠谱”?
华熙生物可以说是从山东走出的玻尿酸“王者”。
据Frost &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透明质酸(透明质酸)原料的销售总额占全球销售总额的86%,华熙生物是全球前五的供应商之一。 而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到2020年,华熙生物的销售额将占全球透明质酸原料市场的40%以上。
近10年来,在“外表经济”的推动下,中国消费者的美容需求开始迅速扩大,直接催生了疯狂的医美市场。
这一阶段也是华熙生物的“黄金时代”——营收从2009年的1.1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8.8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2%。
作为产业链上游最早的原材料供应商,华熙生物的大部分原材料产品都要经过中游厂商加工后才能以终端产品的形式销售。 因此,其客户大部分是B端企业,如医院、医美机构以及各类经销商等。
然而,早在2012年,华熙生物的业务边界就开始拓展。 当时发现的新方向是功能性护肤品,这将是此后其唯一的重点。
此前,华熙生物主营业务包括原材料产品和医疗终端产品。 随着润百颜等功能性护肤品牌的上市,华熙生物逐步建立了“三驾马车”(即原材料、医疗器械和功能性护肤品)的商业模式,直至“国产元年”的到来。 2021年“玻尿酸食品”,功能性食品业务的发展也让华熙生物的“三驾马车”演变成如今的“四轮驱动”(即生物活性原料、医疗终端、功能性护肤品和功能性食品) )。
华熙生物2021年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48亿元,其中原料药业务实现营收9.05亿元,同比增长28.62%,占比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8.29%; 医疗终端业务(注射剂产品等)实现收入7亿元,同比增长21.54%,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14.15%;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功能性护肤品实现营收33.2亿元,同比增长146.57%,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14.15%; 占总收入的67.1%,而功能食品被列为“其他主营业务”,收入为2300万元,仅占总收入的0.47%。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公司基础业务的原材料产品的收入贡献正在逐渐下降。
Wind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华西生物原料产品营收占比持续下降,分别达到62.41%、62.09%、51.57%、40.35%、26.72%和18.29%; 2021年毛利率为72.19%,同比下降5.9%,原材料产品毛利率明显低于医疗终端产品82.05%毛利率和功能性皮肤78.98%毛利率同年推出护理产品。
不难看出,原料产品在华熙生物的业务结构中已不再是收入的支柱。 这也与玻尿酸市场需求波动和采购单价下降有关。
此前,华熙生物在招股书中披露,2017年至2019年,透明质酸原料产品销售单价从122.62元/克下降至111.69元/克百元内护肤品,年均下降约5%。
玻尿酸发酵法的发明者凌培雪甚至直言,这十年来玻尿酸原料的价格一直在下降。 他认为,目前全球原材料需求量不会超过1000吨。 截至2021年底,华熙生物整体玻尿酸产能已达470吨,可满足全球玻尿酸市场近一半的需求。
可见,玻尿酸原料市场产能过剩、销售单价下滑,或许是华熙生物原料产品业务即将触顶的重要原因。
同时,在医疗终端业务方面,虽然华熙生物也开发了“婴儿针”、“双子针”等热门医美产品,但其表现在同行中并不突出。 2021年,公司医疗终端产品营业收入7亿元,毛利率82.05%。
同为“玻尿酸三剑客”之一的上市公司爱美克,凭借“嗨体”等爆款产品进军医疗终端市场。 2021年营收为14.48亿元。 据弗若斯特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艾美克透明质酸钠注射液产品销量位居中国第一,2020年销售额占全国销售额的27.2%,2021年毛利率高达93.25%。
此外,华熙的生物功能护肤品业务目前表现最为出色,但作为战略投资业务,C端的吸客成本较高,也直接拉低了集团的盈利能力。
2021年,公司销售费用达24.36亿元,较2020年增长121.62%,销售费用占总收入的49.23%。
华熙生物也在年报中指出了其风险——功能性护肤品收入在公司整体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同时公司加大了品牌建设、渠道建设、引进等方面的战略投入。关键人才方面,公司费用率将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公司整体业务净利润率仍可能下降。
传统业务增速放缓,支柱业务仍处于烧钱阶段,似乎给华熙生物的“四轮驱动”战略蒙上了一层阴霾。
功能性护肤品业务隐忧
早在2012年,华熙生物的功能性护肤产品“注射用润白颜改良透明质酸钠凝胶”就获批上市,这也宣告华熙生物正式进军功能性护肤品领域。
随后几年,华熙生物打造了“4+N”品牌矩阵,包括润百颜、夸迪、米贝尔、BM 四大核心品牌和多个子品牌。
除了原材料和医疗终端产品之外,新业务的投资还意味着更高的研发成本。
Wind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华熙生物研发费用分别为2396万元、2572万元、5287万元、9389万元、1.41亿元、2.8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35%、105.56%和分别为77.59%。 、50.16%、101.42%。
随着研发费用的增加,公司的销售费用也随之增加。 Wind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公司销售费用分别录得1.07亿、1.25亿、2.84亿、5.21亿、10.99亿、24.36亿,同比增长16.82%、127.2%、83.45% 、110.94%、121.66%。
华熙生物在年报中表示,销售费用变动是由于公司销售业务扩张需要,包括因销售人员增加而导致员工薪资增加、终端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电子化推广投入加大等。天猫、抖音等电商平台,新媒体营销推广服务费(直播、短视频、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大幅增长等。
而据国元证券研究所统计,仅今年2月,夸迪与华熙生物旗下功能性护肤品牌米贝尔产品在李佳琪直播间的合作次数就高达21次。
(国元证券研究所摄/电涛)
显然,华熙生物在营销和渠道上的“大手笔”努力,正在让公司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但面对传统渠道B端市场增长乏力,功能性护肤品等业务是华熙生物必须追求的“第二增长曲线”。
“功能性护肤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轻医美(非手术美容)服务的替代品。在消费者追求精细化护肤的背景下,终端医疗产品(如注射剂等)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复购率高且决策周期短,但价格相对较高,一次注射的成本可能要几百甚至上千元。” 一位医美行业观察人士告诉《子弹财经》,相比之下,添加了玻尿酸等成分的注射功能性护肤品好用,更符合严格“成分党”的心理预期。 几百元的香精,使用周期相对较长。
在她看来,功能性护肤品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营收,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用户粘性,留下更长久的品牌印象和美誉度。
但医疗终端产品的销售渠道更贴近B端,更多时候依赖医疗机构和医生二次推荐,而打造纯粹针对C端的消费级护肤品则需要更贴近B端。消费者。
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岩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未来从营收贡献来看,我认为C端会增长得非常快,但做C端需要品牌。”
据华熙生物2021年年报显示,旗下功能性护肤品牌润百颜、夸迪、米贝尔、BM肌分别实现营收12.29亿元、9.79亿元、4.2亿元、4.34亿元,同比年收入增长。 分别为117.42%、150.19%、111.12%和286.21%。
但从产品角度来看,缺乏大众化品牌是华熙生物在功能性护肤品市场面临的首要问题。
事实上,除了润百颜的“二次免洗液”系列产品外,其二线品牌(米贝尔、BM 等)的知名度还有待提高。
一个证据是,根据国元证券研究所的数据,在“2022年2月上市公司产品销量及门店占比前五名护肤品品牌”中,华熙生物润百颜、快的两个品牌上榜。在名单上。 不过,榜单上的大部分产品仍然以玻尿酸精华液和面霜为主。
(图/道数据、国元证券研究所)
此外,赫德邦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2020年国内功能性护肤品品牌市场占有率前10名榜单中,华熙生物旗下品牌并未上榜。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华熙生物”条目下,不乏有关使用其功能性护肤品或是否存在过敏的反馈。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