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青鸾传媒 来源:微商品牌网
2020-03-12 11:41:41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少接触、不聚集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常态。在此背景下,很多人采购生活物资的渠道也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快递配送需求。为了尽可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不少物流、电商企业纷纷采用零接触的“无人配送”服务方案,表现格外亮眼。
京东智能配送车,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行配送,并精准将快件送达武汉市第九医院;顺丰无人机,载着3.3公斤的医疗防疫物资降落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完成了无人机首次配送;美团升级“无接触配送”,开始在北京顺义区多个社区使用无人配送车为居民送菜……客观上,“无人配送”降低了病毒人际传播的可能性,成为阻断疫情传播的重要帮手。
其实,这些“无人配送”的应用场景,并不是新鲜事物。比如,近几年随着无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一些封闭的园区、大学校园、餐厅等场景都出现了无人配送车、智能送餐机器人的身影。
低速载物的“无人配送”,能够补充运力,提高配送效率。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更可以通过“无人”的形式实现“无接触”的目的,尽可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叉感染风险。
不过,为了防控疫情而带来的“无人配送”发展,还是具有试点性质和示范效应,“无人配送”大规模应用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打通一些环节。
比如,无人配送车在开放道路上运行时,需要满足很多条件。这些无人配送车由谁来管理、运维?一旦出现交通事故究竟谁来负责?目前,“无人配送”在法律层面还不健全,甚至还有不少空白。很多无人配送车没有牌照,事故责任无法清晰界定。
可见,“无人配送”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协作解决的系统问题。“无人配送”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用户全方位合作。
一方面,应该积极开展政策研究。鉴于无人配送车法律属性是否属于车辆尚不明确,参照智能网联车道路测试管理,交通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二者加以区分,规范无人配送车上路、运营,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政策。同时,研究出台配套产业政策,对生产、销售、运营等环节给予支持,以更好培育壮大“无人配送”产业。
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制定无人配送车辆安全生产全流程的操作规范,对出车前天气环境、安全员情况、车辆情况的检查以及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操作、紧急情况下的操作等内容实施规范。为确保企业操作的规范性,行业主管机构需要牵头制定相关的操作基线并在整个行业中推广。
此外,无人配送车在紧急情况下,管理人员可采用现场或远程的方式接管该车辆控制。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人工控制时,应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应取得相应操作资格,并由相关部门予以确认。
“无人配送”大规模应用仍需时日。可喜的是,在这次疫情阻击战中,“无人配送”得到了广泛认可,展现出了巨大潜力。
吉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