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青鸾传媒 来源:微商品牌网
2020-02-21 15:54:32(抗击新冠肺炎)贵州:科学组织劳务输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中新网贵阳2月20日电 题:贵州:科学组织劳务输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记者周娴
春天来了大雁飞。
贵阳、凯里、毕节、安顺……,专列、专车、包车,50人、100人、300人、500人……连日来,一批又一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结束了近20天的“闭门坚守”,告别了仍在“严防死守”的家乡,坐上政府为他们“定制”的各类车辆,踏上了返工的路程。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们的归程不得不推迟。现在,疫情阴霾未散,他们就如大雁,追赶着春天的脚步,向东、向南飞去。
近300名务工人员从贵阳北站乘坐G4138次动车组列车前往杭州。 刘江 摄密集部署快速行动
贵州省正处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关键期,促进农民工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农民工就业,让外出务工农民工尽快返岗复工,关系到农民的增收致富,对于稳定全省就业大局,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助力脱贫攻坚有重要意义。
2月11日,贵州省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通知,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切实加强疫情防控促进企业复工复产有关要求,立足实际,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返乡农民工返岗就业。
2月12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视频连线威宁自治县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今年农民增收脱贫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要认真做好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参与本地发展的服务工作。
2月14日,贵州首批输出51名劳务人员乘坐包车抵达广东东莞;
2月15日,桐梓县专车护送104名务工人员赴福建省晋江市和福清市返岗复工;
2月16日,中国铁路首趟定制务工人员返程列车从贵阳前往杭州,车上载有300余名务工人员;桐梓县陆续向晋江市用工企业有组织劳务输出500人;
2月17日,460名贵州籍农民工坐上了前往浙江省东阳市的免费“专车”。
……
“当前,各地企业逐渐复工复产,为满足企业用工需求,降低返程运输的疫情传播风险,我们特意组织了这次集中统一的输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罗雄如是说。
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黔西南州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复工复产、农业生产、产业就业等工作。特别在返岗就业工作中,成立了促进回乡务工人员返岗就业工作组,千方百计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就业劳务输出工作。
为更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贵州省力争2月底前农民工全部返岗就业。
近300名务工人员从贵阳北站乘坐G4138次动车组列车前往杭州。 刘江 摄创新手段精准帮扶
连日来,贵州省多次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从动员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企业复工复产,到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服务,创新手段,精准施策。
2月15日晚,贵州省内所有的道路“关卡”有序取消,率先迈出畅通省内交通、加快复工复产的第一步。
贵州官方以对标对表脱贫任务“不掉一户、不落一人”要求,把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作为就业服务优先对象,做到信息传递优先、岗位选择优先、政策落实优先,确保至少一户一人就业。
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贵州省人力社保部门与浙江、广东等东部对口帮扶城市积极衔接,并利用“贵州就业帮”手机APP,推广线上招聘、网络招聘、远程面试等渠道及时发布招聘信息,通过发送短信提示等形式,引导农民工参加网上自主择业。
同时,按照错峰出行要求,引导返岗就业农民工合理确定返程时间和形式,就业地点比较集中的要第一时间组织统一购票、统一交通工具、统一出行,或通过包车形式明确专人护送到达。
图为返岗农民工排队测量体温。 肖雄 摄精心安排贴心服务
记者采访了解到,连日来,贵州省通过加强省内部门之间协调,主动与浙江、广东、江苏等7个省份建立沟通对接机制,摸排省内返乡农民工情况等举措,保障农民工返岗就业。
定制包车、开通外出务工人员专列,对有组织劳务输出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健康检查,颁发健康证书,并做好个人防护知识培训,确保复工人员符合健康要求。
2月16日,载有近300名贵州籍旅客的G4138次列车从贵阳北站开出,在22时许到达杭州。
贵州凯里市的乘客龙邵告诉记者,“车上大家的座位都是隔开空一个坐,比如一横排五个座位,我看每排就坐两到三个人,这样很好,现在有点距离,更安全。”
杭州东腾实业有限公司的王珍波也是此辆列车乘客。在他的老家贵州省盘州市二台坡村,14名老乡跟他一起,都在东腾实业工作。
“今年应该是我工作以来在老家过年呆的时间最长的一年,在家的时候我是天天盼着上班啊,工厂早点动起来才好,多停一天都是损失。”王珍波说,没想到回来上班,这么大场面。
列车到达前,站台上已经有不少企业和政府人员翘首以盼。杭州一橡胶集团综合办主任慕晓宇表示,“我们这些天就盼着员工能早点回来复工,复工人员专列简直是雪中送炭了。”
记者从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截至2月18日24时,贵州各地共组织54批次农民工返岗,安排车辆132辆,运送农民工3075名到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浙江等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