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微商网
2019-12-26 09:57:11原标题:梅州发起五省汉剧申报世界“非遗”
岁月峥嵘一甲子,南国牡丹吐新芳。12月25日,在广东汉剧院建院六十周年之际,梅州市召开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大会,发起广东、福建、湖北、湖南、陕西五省汉剧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立广东汉剧发展基金会,力促广东汉剧绽放新光华,创新传承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人文湾区建设。
广东汉剧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与湖北汉剧、闽西汉剧等同宗同源,与京剧、湘剧、徽剧渊源深厚,采用中州官话(中原地区普通话)演唱,唱腔朴实淳厚、高昂悲壮,以皮黄为主,兼收昆曲、高腔等,保存有众多古老曲牌,角色行当齐备,覆盖生、旦、丑、公、婆、净(红净、乌净)等七大行,是中国南方地区优秀的皮黄剧种,被誉为“南国牡丹”。2008年,广东汉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汉剧在闽、粤、赣三省边区流传,成为客家人喜闻乐见的“大戏”,尤其在世界客都梅州扎根最深、受众最广。梅州是“广东汉剧之乡”,成立于1959年的广东汉剧院完整保留了这一国家级“非遗”的创作展演团队。作为文化之乡,目前梅州已形成以广东汉剧为主,广东汉乐、客家山歌、提线木偶戏、采茶戏等风格多样的戏曲样式和谐共生的地方戏曲生态。
近年来,广东汉剧院创作的《齐王求将》《王昭君》《黄遵宪》《蝴蝶梦》《梦@时代》《李坚真》等一大批优秀剧目连续13届入选广东省艺术节,并多次入选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演出,荣获国家级、省级奖及专项奖。广东汉剧院成立60年来,涌现出了以黄桂珠、黄粦传、罗恒报、曾谋、梁素珍、范开圣、林仕律、丘丹青、李仙花、杨秀微、张广武、钟礼俊等为代表的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面对多元文化冲击,广东汉剧和不少非遗项目一样,面临传承困难、创新乏力的局面,亟待振兴和创新发展。
为进一步传承发展汉剧艺术,振兴广东汉剧,在广东汉剧院建院六十周年之际,梅州发起汉剧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号召,得到福建、湖北、湖南、陕西汉剧剧团的积极响应,达成共识并在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大会现场签订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协议和合作拍摄申遗纪录片。
同时,梅州还成立振兴广东汉剧文艺基金会,旨在建立多元资金筹措机制,资助广东汉剧发展和创新,保护汉剧文化资源,传承汉剧艺术。基金会在大会当天正式启动。
大会还举行了“广东汉剧振兴计划”首个精品剧目,广东汉剧院与嘉应学院、梅州市艺术学校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汉剧进校园广东汉剧(汉乐)驿站授牌仪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市龙岗区、惠州市,汉剧进校园的嘉应学院、梅州中学、学艺中学颁发广东汉剧(汉乐)驿站牌匾。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座谈会上,来自北京、湖北、陕西、湖南、福建、广东等全国各地的戏剧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新时代汉剧振兴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