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微商网
2019-11-30 10:17:08原标题:僵尸水泥产能密集置换 该区域新线大干快上 为哪般?
日前,广西崇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了一则通知,公布了该市“双十双新”产业项目推进工作的方案,其中包括扶绥海螺新建2条日产1万吨水泥生产线的项目,按照规划,项目将在2019年启动,2023年完工;与此同时,上峰水泥于本月15日晚间发布公告,声称将以产能异地置换的方式,将新疆省内共三家公司的熟料产能指标置换至广西省,在都安县建设一条日产5000吨的生产线;再早些时,公开资料显示,一条河南年产36万吨的水泥生产线、一条辽宁日产2500吨的生产线也已确认置换至广西省,受让者均为广西东泥天等水泥公司。
最为典型的,是本月25日河南省工信厅公示的两条将要置换至广西省的水泥生产线,一条是河南隆鑫水泥年产31万吨的生产线,受让方为广西东泥天等水泥,计划建设一条年产150万吨生产线;另一条是郑州长城水泥年产30万吨的生产线,受让方为广西新东运矿业,将建设一条年产165万吨的生产线。公告显示上述两条生产线均已于2017年停产(拟于2019年底拆除到位),是典型的停产时间超过两年僵尸产能,带来实际产能的增加!
如此密集频繁地异地置换、新建,不仅使人追问:广西省水泥行业难道仍处于需求快速增长期吗?或者换个问法,广西及周边省份能有效消化得了如此迅猛增长的水泥产能吗?更何况,这份产能增加的趋势目前仍未看到停止的倾向。
早在今年6月份,本网就以《广西水泥:新增产能,加剧过剩,行业效益下降,决策者是否应该被问责?》为题,呼吁广西主管部门应重视产能过剩现状、目前广西省水泥需求已处高位平台期,快速增长的势头已经不可持续,而且随着平台期的推移,广西需求下行是必然趋势,届时,水泥产能过剩的矛盾必将更加突出,整体行业效益下降的风险更为加大。广西,或将成为下一个东北!
但是显然,相关决策者在对广西省的水泥行业进行规划指导或政策把关时,并未听取这些基于水泥行业多年的发展经验和翔实数据而得出的业内意见,仍然只是从表面的、暂时的阶段性利益出发,不切实际地放纵省内水泥产能继续增大,如在10月份出台的一份《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2019年下半年工业十大行业稳增长政策意见的通知》中,针对水泥行业,就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尽快投产达产”,未建成的生产线要“加快……建设进度,促进早日竣工投产”,已竣工的项目要“加强……跟踪服务,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同时,敦促省内各水泥企业“9月份至春节前,是水泥需求旺季。紧紧抓住水泥旺季来临的机遇,……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
如此多的水泥新增产能骤然投放之后,到哪里去寻找相关市场来释放呢?显然,相关决策者也是有其“规划”的——“自治区出台资金补贴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开拓区内外市场,扩大水泥销量。对于销售收入每新增5000万元的企业,给予50万元市场开拓补贴。”这对于包括广东等周边省份的水泥市场无疑会造成很大的冲击,近日,广东水泥协会预测广东水泥需求将在2021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与此同时,广西也与越南接壤,未来若广西各水泥企业依托一带一路向东南亚大量出口水泥,从市场角度不够现实的,在近期菲律宾召开的亚洲水泥贸易大会上,产能过剩已经是东南亚水泥行业的共性问题,还有包括越南在内的多个国家把中国作为主要水泥贸易进口国,反而希望加大对中国的水泥进口。。
实际上,从今年7月份开始准予多个“僵尸产能”置换至广西、再到现在鼓励省内各水泥企业“大干快上”,广西多项相关决策在业内引发的负面评论已是一片哗然。等到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之时,此阶段盲目新增的行为,必将引发广西甚至两广水泥行业效益的大幅下降、企业的严重亏损。届时,这份责任又将由谁来承担呢?
决策的力量,有时候更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当企业缺乏助力时,来自政府的各项政策支持能使得那些真正有责任心、有示范性的企业站得更稳、走得更快;同样,假如决策者被暂时的利益假象所迷惑、不能正视现状,这双看不见的手也会加剧市场矛盾、恶化市场环境,直接损害到行业和企业的效益。
因此,正如本网从前所建议的:决策者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清醒、未雨绸缪!回归到广西水泥行业的现状上来,此刻的广西水泥,最需要的是优化市场布局、维护行业利益、切实去产能。不管是鼓励省内有条件的主导企业发挥优势力量推动低效产能退出、还是各企业集团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进行市场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每一项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帮助。同时也建议国家工业主管部门,进一步严控产能置换指标,把多年不在产的僵尸产能不能作为产能指标转让。
从这个角度而言,决策者本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