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luosen 来源:财经新闻网
2018-05-14 08:14:15
本报记者 卢常乐 浙江杭州、嘉兴报道
编者按
“互联网+制造业”二者间融合探索,是当前新工业革命的核心与关键。
当前国内主要出现了三种主体背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力量。一是如海尔、三一重工等工业企业,依托企业本身多年的产业沉淀基础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二是互联网企业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如阿里的“淘工厂”等;三是以浪潮集团为代表的多年服务于企业智能化的科技公司。
本期经济地理关注其中的淘工厂模式。“淘工厂”代表了电商平台对新制造模式的先期探索,其主要解决传统制造产业由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向小数量、多品类、快周期的生产能力转变问题,最终满足消费升级之下,消费者对产品愈发个性化的需求。
记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浙江,通过观察众多中小外贸企业在这一模式之下的转型探索,反映互联网对部分传统产业供需结构进行颠覆与改变的趋势,同时思考“新制造”将给中国传统制造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4月初的杭州萧山区坎山镇,以往这里坐落的大小服装厂生产排期基本已经进入冬季棉服的阶段,而近两年情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走进余月云的服装厂,近二十个工人分为几个小组,正忙碌地在赶制着2天前一家淘宝女装店铺的12款夏装订单。同以往这个季节的生产排期明显不同的是,余月云再也不用四处奔波寻找反季节服装订单,为接外贸订单和外国客户反复沟通修改方案。
互联网电商的迅速崛起使得网络渠道能够深刻洞察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从而驱动制造端产品生产和智能化制造,这种变化在中小制造企业云集的浙江尤其明显。而其背后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阿里巴巴的“淘工厂”平台。
淘工厂以个性化需求比较高的服装产业作为切入点,类似顺风车的拼车功能,平台将有生产需求的商家和有生产能力的工厂,借助大数据进行精准匹配——分析同类商家和商品聚合,预测商家预期销量,数据传递给工厂灵活调节工厂产能。淘工厂运营4年期间,入驻的像余月云这样的企业已达到3万余家。
工信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表示,过去比拼大规模“大而全”的生产组织方式,其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其本身已经支撑不了“消费升级”的需求。“淘工厂”既是“制造业+互联网”的融合的标志性模式,也是未来“新制造”转型的样板。这种探索反映出未来中国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即满足个性化定制模式的长尾需求。
对于大量传统中小制造企业而言,既需要面对从规模化走向定制化,打造柔性生产线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互联网赋能的转型发展期。
市场之变:出口转内贸
承接外贸订单的制衣企业如漫天星斗在浙江分布,现在这些企业正面临市场环境的巨变。
从事服装超过20年之久的余月云是地道的香港人,多年间其与爱人创办的服装企业主接外贸订单,近20年间他们先后到过香港、广州、福建等地办厂,这几年却遇到新麻烦。
“这几年外贸订单很难做。”余月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虽然工厂一直靠外贸订单起家并运营至今,但近年来利润空间已经越来越少。
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年来随着海外市场需求疲软以及投入成本持续上涨,国内传统的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赖以生存的服装外贸订单面临着急速萎缩的现实,特别是江浙等沿海地区众多中小企业不得不面临着外贸转内销的市场抉择。
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以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崛起,也给众多的中小服装制造企业的外贸市场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有机构预测,2018年随着中美贸易战进行,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纺织服装订单将下滑6%,达到188亿美元。
“今年还特别难,由于劳动力的回迁,使得外贸大订单的产业基础受到很大的影响。”该业内人士指出。
与此同时,网络电商驱动下的国内服装消费市场也正在迅速打开,这让余月云的企业找到了生产订单的解决办法。
“几年前我在1688平台上将自己的工厂数据上传‘淘工厂’平台,很快便接到了不少服装电商的订单。”余月云告诉记者,1688平台能够发布工厂在制造、设计能力的信息,通过大数据精准地将产能对接给相应的买家,与传统外贸的大规模流水单相比,国内订单需求小批量生产,但翻单速度很快,订单量也十分可观。
余月云现在的客户多以淘宝女装卖家为主,女装对个性化需求很高,不同的网店品牌服装的风格也有差异,对企业调整产能的灵活性要求很高,十分贴合中小企业的生产特征。
内贸服装市场拥抱互联网的“新玩法”使得余月云的工厂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现在工厂外贸与内贸的比例分别是80%和20%,未来将通过努力完全扭转过来,使得内贸订单达到80%。”
在服装制造领域,余月云的工厂业务之变正是当前沿海多地传统中小服装制造企业主动寻求转型的一个缩影。
传统制造工厂此前承接海外订单时因款式单一,利润微薄,只做传统流水单的劳动密集型工厂,转向进入内贸市场后,普遍遇到市场需求无法预测、缺乏销售渠道、品牌设计等问题。淘工厂应运而生。
在浙江桐乡百纯羊绒制品公司内,王振波正在3台电脑前不停的忙碌着接单,解答客户的问题。说到公司“上网”的事,他的脸上露出了十分得意的笑容。
“以前我们都是接外贸大订单,很多中间承接商得像菩萨一样供着,人际成本太高了,还面临着垫资、‘飞单’等风险。”王振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淘工厂的互联网平台让企业不用再为订单发愁,试单量50-100件后,卖得好就快速翻单,供需之间的关系变得“很单纯”。
2014年开始,王振波开始加入淘工厂。据其介绍,以前靠接外贸大单的羊绒制衣厂现在一年靠接定制小单、快翻单和追单,就已经把生产排期安排得满满当当。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建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互联网平台产生在浙江并不是偶然,这与浙江中小企业先天性对销售环节敏感紧密相关。”
“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恰恰解决的就是中小企业销售成本不断高推的问题,使得原来众多中小企业分布的格局弱势,发挥出产能调节的灵活性成为优势。”陈建军说。
供应链之变:定制化趋势显现
事实上,在沿海大批中小服装制造企业的“变化”背景中,除了由外贸转向内贸的市场外推力驱动之外,网络消费对服装定制化生产的供应链需求也是重要的内推力。
一位熟悉“淘工厂”业务的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前“85后”、“90后”成为网购服装的“主力军”,他们对服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强烈,需要更多的服装款式。与此同时,网络服装销售的模式也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预售的“新玩法”成为市场的趋势,这都促使一条新的供应链诞生。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当前预售已经逐渐成为网络电商的主要销售方式,通过网络电商的预售反馈,“秋天刚开始的时候,就能够准确知道这个秋天用户们想要什么”。
“淘宝上卖家的做法,和传统品牌商的打法完全不同,他们每个月上新一次,预估能够卖到一万件,最多也就准备五千件。”该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很多淘宝服装卖家会根据预售的数据,来决定加单的情况,这个与传统供应链提前一年设计款式,投入生产,库存后再营销的方式完全不同。
当然,这种供需关系的变革,对其背后的产业供应链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市场迫切需要一套可以快速反应的供应链体系,能够及时地把用户的这种预售的数据进行变现。
“淘工厂” 业务总经理朱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服装电商的预售模式使得过去传统的中小制衣企业承接外贸大订单的生产组织方式已经逐渐不适合,网购使得服装的小规模化定制生产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这就要求背后的整条产品供应链都变得柔性,能够响应市场需要变得更加快速与灵敏,一旦有爆款出现,可以立马组织‘翻单’的能力。”
在余月云的服装厂里,记者看到三五个人一组的工人正在紧张忙碌着划线、选料与缝纫工作,他们把这一流程称之为“打版”,也就是帮助不同的女装店主根据网店的风格来设计服装款式。
“很多客户通过沟通,就能够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哪,从而来帮助他们生产需要的衣服。”余月云告诉记者,工厂能够和淘宝店主一同成长,在为其提供定制化风格的服装在网络上预售时,根据市场反响的好与坏,快速反馈到工厂车间。
数字经济智库新零售研究中心主任傅蔚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零售商和制造商是“泾渭分明”,现在网络平台将二者间开始结合起来,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谁更靠近消费者,就越能够提供更好的生产制造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制造商与消费者的关系也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在大规模生产时期,制造商通过提前做规划、打样、生产与上新来决定消费者的市场需求。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与互联网预售模式出现后,消费者的需求可以直接传导至制造商,二者间的关系截然不同。
业内人士向记者解释称,传统大规模生产时,供应链先后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消费者组成,是一个狭长的链状结构。而如今,消费者成为整个产业链的主导者,通过网络的聚合作用使得消费关系呈现出逆向生产的特征,产品供应链从款式少、量产大的旧供应链走到款式多、量产少的新供应链,“完全是两极”。
产能之变:
产线重组+产能调配
随着新供应链的市场需求不断兴起,以“淘工厂”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除了要解决小规模定制化的产能匹配基础之外,柔性定制的核心与关键还需要制造企业进行的产线组合和产能调配。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当中小服装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不再担忧订单问题的时候,要适应小规模定制化的新供应链需求,该如何转变自身的产线组合来实现接单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有闲置产能的厂家通过互联网平台接到订单后,与以往几十人承担的工作量则被细分为三五人为一个小组进行生产,通过拆分大流水线变为小流水线实现分散化、碎片化的生产体系,来承接个性化定制。
余月云给记者举例解释称,通过将原来整个衣服的10道工序浓缩为5个,分到5个人为一个小组的生产单元来压缩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
在嘉兴桐乡市梧桐街道旁的海诺威制衣厂里,记者看到羊绒衫生产单元就是以这种3-5人为小组的产线组合方式,配合机器生产,能够同时完成多种版型的小单快翻的市场需求模式。
当然,除了小组化的生产线组合方式调整外,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分析也能够在前期为企业生产提供一定的预测功能,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翻单”与“追单”情况,避免生产供应企业的应接不暇。
朱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将零售端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能够产生一定的市场销售预测,为企业在安排生产排期的时候能够多留出部分“预量”。
“通过数据赋能,来实现产销协同优化。”朱炜指出,通过对线上零售数据和生产供给侧数据的打通,能够帮助整个新供应链提前做好生产的准备,来实现产能的提升。
在采访中,记者同样也发现,为适应小单快翻的柔性定制生产要求,很多服装加工企业也开始走向了在不同区域间进行产能调配的路径。
广州市金玮龙制衣厂总经理张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17年他在自己的老家江西南昌开了分工厂,主要用于承接休闲裤的业务,而广东的工厂也专心用来生产“技术要求更高”的牛仔裤。
“一般小单首单都会在广州做完,如果客户要大翻单也会转移到内陆地区做。”张生表示。
同样的生产方式,也在余月云的两个工厂中进行着。其在杭州的工厂能够承接日常的小单试单外,刚在湖北开设的新工厂有150多人,能够承接5000至10000件的大单。
在《互联网+制造:迈向中国制造2025》一书中,这种生产组织方式被概括为: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服务化转型,原来部署在工厂内的制造过程会扩展到外部,工业生产信息系统和互联网深度协同和融合实现产业协同。
“我们今天面对的柔性化生产的挑战,不是工厂改造流水线就能够根本解决问题的。”朱炜对记者解释称,整体化的柔性制造的生态和柔性制造的平台,其解决思路应该是小订单,尤其是首单能够在离客户最近的江浙沪粤等地解决,需要反应快,离客户近才能降低磨合成本。而遇到大单时,则需要马上往内地转移,实现动态的产能调配。
朱炜表示,当前柔性化生产所要求产能跨区域调配既能够解决当前杭州、广州、东莞这些地区产业升级的要求,解决城市发展的要求,又能够不破坏整个产业结构,同时也能够带动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
“新制造”的挑战
实际上,“淘工厂”仅是目前国内互联网企业进行工业互联网探索的众多方式之一,能够有效解决传统中小制造业长期面临的“供需错位”等核心问题。
重庆市互联网界联合会副会长李滨虹告诉记者,当前由互联网构建的工业互联网,对大量的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有很大帮助,“现在传统制造业企业越来越重视通过互联网平台来销售自己的产品,不受传统的渠道制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路径一方面需要消费的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技术创新的运用和驱动,互联网平台通过消费端进行一些业务探索,“是当前比较需要的”。
与此同时,黄群慧也表示,“淘工厂”所进行的互联网+制造业的探索目前仍然属于较为基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挑战还是比较大的”。
除此之外,从整个“淘工厂”模式所进行的工业互联网探索,还面临着相关配套并不成熟的阻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配套并未形成,内迁企业环保趋严等关键阻碍,如何引导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制衣企业向内陆转,还需要平台和政府之间的共同探索;二是产业配套并不成熟,无论是企业的生产配套设备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还是企业内迁需要配套企业、物流等产业链布局都面临改进的空间。
“生产线过程的可视化、信息化建设是现在很多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袁炜表示,淘工厂的生产订单数据在线目前每个订单会有12到15个可视化的阶段,这就需要加快工厂的信息化建设。(编辑:吴红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