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luosen 来源:微商品牌网
2018-04-26 11:24:4817万新蓉漂 引领城市崛起的“新风尚”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实习编辑 胥帅
这段时间,川大女教师曾栌贤小有名气,因为她是成都实施人才新政后第一位“学历落户”的蓉漂人才。
去年7月,成都发布了历年来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人才政策,根据这一《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后称“人才新政”),具有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凭毕业证即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
当然,曾栌贤只是开始。据统计,自人才新政实施以来,最新数据显示,成都已累计吸引超过17万名青年人才落户。本周六,成都还将举行首个“蓉漂人才日”,继续为人才释放利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成都的逻辑也很清楚,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地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一位来成都创新创业、投资兴业的新成都人,都能受到社会尊重、享受城市礼遇。
当下的城市竞争,已是更高段位、更高水平、更高阶段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这句话之于成都的分量,是目标,是承诺,更是在传递“向人才致敬”的态度。
留住蓉漂的“扬长补短”
眼下又快到一年毕业季。在对人才的争夺中,高校是“前线”。问题是,城市能否留得住大学毕业生?就业很关键。
去年7月,在参加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的李言荣曾表示,过去,学生毕业后大多流向“珠三角”、“长三角”。近年来,电子信息相关毕业生留在成都的比例在逐渐升高,这与成都的产业结构、宜居环境和城市战略的逐步优化转型密不可分。
记者注意到,自去年以来,成都落地了多个电子信息产业重磅项目,产业链逐步完善,生态圈日趋成型。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为4800亿元,而根据规划,到2020年,这一产业将达到万亿级规模。
应该说,“IT”这一行,成都有足够的底气吸引、留住人才。
但是,并非所有的行业都有优势,“补短板”已是势在必行。
朱洁(化名)是上海一所重点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从事金融发债相关工作。去年9月,她来到成都并顺利落户,原本想留下来工作,却发现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
“成都金融工作机会还是不多,金融业务感觉还没有足够地市场化。”朱洁坦言,一些在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学习金融的朋友也有同样的感受。不过,她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自己很看好成都的发展前景,如果能在毕业前找到合适的工作,还是希望回成都发展。
或许她的愿望不久就能实现。上周,成都发布了两份纲领性文件,旨在以2022年为时间节点,力争建成“立足四川、服务西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西部金融中心”。
成都市金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蓝图已经绘好,“希望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金融人才在这片金融热土上共享机遇、共赢未来”。
新成都人的“痛与快乐”
解决“工作问题”只是第一步,城市与人才的良性互动,还需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政策支持。
去年7月,成都推出蓉漂计划,改革人才落户制度,同时,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绿卡体系,在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等方面,尽其所能地为蓉漂扎根“保驾护航”。
就在上周,为方便大学毕业生落户,成都市公安局走进高校,对人才落户新政、毕业生办理流程、落户手续等便民服务举措进行宣讲。同时,成都市公安局指导应届毕业生提交入户申请,提供“一次不跑”的上门服务。
成都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们在收到材料办好后,会给学生邮寄到家,甚至送证上门。
还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期盼着来到成都。沈阳体育学院新闻专业学生曹博华就因入住青年人才驿站而到处给朋友推荐成都,“谢谢成都对我们外来求职者的帮助,已经有好几个哥们儿被我说动,也想来成都发展了。”
据统计,“人才新政”实施以来,已有超过17万青年人才顺利落户。成都市人才办主任彭崇实对记者表示,新落户的这部分青年人才,30岁及以下约占80%。其中,不少人都是冲着这座“休闲之都”的安逸生活而来。
不过,生活不等于“休闲”。在“北漂”多年的刘净(化名),去年10月成为一名新成都人。他在来了之后才发现,这里的工作节奏已经赶上一线城市了,不努力就会被落下。
“我们公司所在的区域有很多互联网企业,周边都是高楼大厦,很现代,节奏也很快。”刘净说,“被‘KPI’追着跑的我,没时间也没心情天天去外面闲逛,要问我蓉漂是种什么体验,我只能说痛并快乐着。”
公园城市的宜居属性
快节奏工作,慢节奏生活,这是多位新成都人在受访时的共识。从成都的“人才新政”里,他们看到了这座城市对待年轻人的态度,而从这座城市的点滴变化中,更感受到了它的宜居属性。
去年秋天,郭冉(化名)结束了在伦敦的学业,回到成都。一年不见,她发现家乡多了不少“国际范儿”的生活方式。
“公共绿地在增加,让我想到了新加坡;对公共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多元,听说最近成都在鼓励街头艺人,这在国内还是少有的;阅读空间越来越多,博物馆的人气也很旺……”她一一例举。
的确,城市发展到今天,追求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已成共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城市要吸引人才,则必须保持它的绿色、宜居和智慧。“因为全球的人才都喜欢宜居的地方、绿色的地方和智慧的地方。”
这也是成都的战略方向。当前,成都正全力推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启动建设了世界最长的天府绿道,同时还同步启动了世界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
成都期望,通过这两个绿色发展工程,极大地造福成都市民,并吸引每一个愿意在成都发展的新市民,成为一个可以让人“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公园城市。
城市政府和企业市民是机遇共享人、利益共同体。成都将提供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提供舒适便利、机会公平、安全祥和的生活环境。让每一位创新创业、投资兴业的新成都人,都能受到社会尊重、享受城市礼遇。